當地時間11月7日-22日,第四十二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在法國巴黎召開。大會審議通過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推薦的劉徽誕辰周年系列紀念活動,**這是中國首次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功申辦以科學家誕辰為主題的周年紀念活動,**并已得到阿塞拜疆、韓國的大力支持。
**中國傳統數學是中國古代最為發達的基礎科學學科之一,也是世界古代數學極為重要的一條主流發展脈絡。**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著作有《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數學經典《九章算術注》更是影響了后世大量的數學家和數學著作。
魏景元四年(263年),劉徽完成了為《九章算術》做注的工作。《九章算術》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古典數學名著,它系統總結了先秦至兩漢時期中國數學的重大成就,是中國古代數學體系形成的顯著標志。劉徽的《九章算術注》一面闡述每個具體算法的理論依據,一面揭示各種算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對數學概念分別給以定義;對公式、定理一一加以證明;解題過程詳加分析,并提出了很多獨創的見解,體現了嚴謹的邏輯思維和深刻的數學思想,為中國古代數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劉徽的《九章算術注》除了對《九章算術》的解法給出了理論論證之外,還創立了“割圓術”這一新的數學方法。劉徽想到當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無限增多時,其周長就會無限接近圓周長,通過求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長與直徑之比,就可以越來越精確地得出圓周率,這就是所謂的“割圓術”。他利用割圓術,算出了圓內接正192邊形的面積,得出了圓周率π=3.1416的結果。劉徽提出的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奠定了此后千余年我國圓周率計算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九章算術》本來有九章,劉徽自己加上了一章,即第十章,叫《重差》,里邊都是關于海島的高、寬計算的題,因此,印行單行本時叫作《海島算經》。《海島算經》是劉徽的一部測算專著,它所揭示的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成為古代測量的基本依據,為實現由直接測量向間接測量的飛躍架起了橋梁。
**《九章算術》確立了中國古代數學理論框架,劉徽的《九章算術注》則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理論體系的完成。**在為《九章算術》注釋與證明中,劉徽展示了在數學方面許多創造性的貢獻。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進小數概念的人,他用十進小數來表示無理數的立方根。他提出了正負數的概念以及其加減運算的法則,改進了線性方程組的解法。
雖然劉徽的具體生平事跡不為人知,法定生卒年月無考。但中國歷史留下了他輝煌的數學成就。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說:“從對數學貢獻的角度衡量,劉徽應該與歐幾里德、阿基米德相提并論。”劉徽對于中國古代數學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他開辟了中國古代數學理論化的道路,成為中國傳統數學理論的奠基人,在世界數學史也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數學泰斗。
此次劉徽誕辰周年紀念活動擬于2024-2025年期間在中國、法國等地聯合舉辦,并邀請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學家共同參與。活動的舉辦有利于宣介中國古代數學的寶貴財富,向全世界展示傳承以劉徽為代表的古代科學先賢的思想和成就,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來源: 科協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