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包括雕版印刷術和活字版印刷術。雕版印刷術的發明,現代學者多認為始于唐代初期(7世紀)。其歷史大致分4個時期:①唐代至五代為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及流行時期。②宋代為其鼎盛時期。遼、金、西夏的印刷術也有發展。③元代的印刷。④明代、清代的印刷。活字版印刷術發明于宋代慶歷年間(1041-1048年),至元、明、清代發展成錫、木、銅、鉛等各種活字印刷,其中以木活字使用最多。自唐代初期至清末約1300年間,中國一直以雕版印刷為主。鴉片戰爭后,傳統的雕版與舊有的活字版逐漸被西方的石印和鉛印所取代。

一、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是將文字反刻在一塊整的木板或其他質料的板上,在這整版上加墨印刷的方法,也叫整版印刷術。

(一)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及流行(唐初貞觀至五代,約636-960年)雕版印刷術始于何時,史學界長期有爭論,清代盛行始于五代說,后又流行隋代說,又有隋唐之際說、漢朝說、東晉說、北宋說等,多數學者認為始于唐代。至于唐代說的年份也有不同見解,學者們傾向于認為始于7世紀初,唐貞觀十年(636年)令梓行長孫皇后的遺著《女則》。

現存唐印本較早的有1966年在韓國發現的帶有武后新字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

約為載初元年(690年)武后制字后刻印而為新羅僧攜回的。新疆吐魯番也曾發現印有武后新字的《妙法蓮華經》殘卷,為日本人藏。
而敦煌發現的咸通九年(868年)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下圖)尤有名。

據記載,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約至德二載(757年)印賣中梵文咒本。唐代上都(今西安)東市大刁家約762年印歷書。德宗時(783-785年)市場上出現一種商人納稅的憑據名為“印紙”。9世紀后,四川、淮南、江東盛行印本私歷;洛陽重雕佛經;江西雕印道書《劉弘傳》。成都書肆除卞家外,又有過家印佛經,樊賞家印《中和二年歷書》。中和三年(883年)柳 在成都書市看到陰陽雜記、占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流及字書小學等雕版印本。

五代十國(907-960年)是歷史上四分五裂的時期,而刻書事業仍相當流行。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宰相馮道發起在國子監雕印儒家的經典,自后唐長興三年到后周廣順三年(932-953年)雕造"九經",是為監本之始。后蜀宰相毋昭裔明德二年(935年)起,在成都雇工雕《文選》、《初學記》、"九經"諸書。吳越國忠懿王錢弘做3次印造《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多卷。延壽和尚施印的經像咒語更多,為宋代杭刻打下基礎。

| 編輯節選自《中國三十大發明》,華覺明 馮立昇 主編,張秀民 韓琦 作。

本文謝絕轉載。

文章配圖部分來源于網絡。

來源: 吉林科普微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