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彪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主任醫師
審核:徐俊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主任醫師
相信大家都知道企鵝走路的樣子,搖搖晃晃,十分可愛。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走路也會搖搖晃晃,像企鵝一樣,被稱為“企鵝病”。
一、企鵝病是怎么回事?
企鵝病,其實就是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它是一組疾病的統稱。
從這個疾病的名字就能夠知道,患者是由于脊髓和小腦受到影響,所以引起了走路不穩的癥狀。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又叫遺傳性共濟失調,它是一種遺傳病,同時也是一種罕見病,一般來講,它的患病率大概是3/10萬,也就是說10萬個人里面大概有3個患者。
它在所有的年齡人群中都有發病,但比較常見的還是青壯年,大概從10歲到30歲左右發病,也有一些患者可能在四五十歲才發病。
二、企鵝病具體有哪些表現?
一般來講,早期病人可能會出現走路有些晃,不太穩;說話稍微有點不清楚,聲音像嗆了一樣,吐詞不夠清楚;逐漸地可以出現走路擺動的幅度更大;甚至有時候自己會覺得,我這個腳怎么老踩不著地,我們叫踩棉花感;然后患者的眼睛因為出現了復視,看得不夠清楚;還有的病人,眼球可能會凸得很明顯。
我把它們稱為“三不”,包括不清、不穩、不順。所謂不穩,就是走路搖晃、走路不穩。不清的話,包括說話不清楚,有時候看東西復視,也看不清楚。不順就是指吞咽不順,病人中后期可能出現吞咽障礙。這三個“不”是它的共性。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除此之外,患者還可能出現錐體外系的表現,比如手抖、運動遲緩,覺得手不夠靈活,動作比較僵硬。還有一些病人可能會出現眼球震顫,就是眼球不自主地擺動。
同時可以出現肢體麻木,可以出現腱反射比較活躍、亢進,甚至出現病理征。甚至有些病人可以出現癲癇、抽搐,或者出現認知障礙、記憶力不好、判斷能力的下降。
當然,不同類型的患者,他們的表現也會有各自的特點。
目前,根據遺傳基因和臨床表現的不同,將它分為40多種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SCA3型,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現眼球突出、面具臉、震顫、運動遲緩,像帕金森那樣的癥狀。
而SCA2,這種病人他的腱反射不是亢進了,是減弱了;SCA7,可能出現眼睛眼底視網膜變性,出現一些視覺的問題;而SCA1很容易出現認知障礙。
三、企鵝病怎么診斷?
如果青壯年出現走路有點自己控制不住,老碰到人,說話有點打磕巴,不清楚。這種情況要去醫院就診。
一般來講應該是看神經科大夫,因為跟走路、跟運動有關系。神經科大夫如果確定走路不好,主要是晃得很明顯,可能就要考慮到是小腦的問題。
如果考慮到小腦的問題,可能要做一些影像的檢查,比如CT、核磁掃描,這些檢查能夠顯示出病人的小腦、延髓或者脊髓是否有萎縮變小,這樣會出現第四腦室擴大,這種改變能夠反過來證明這個病人有小腦、脊髓或延髓病變的存在。
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再進一步做比如肌電圖、腦電圖,甚至最后通過遺傳基因的檢查來確定他是哪個類型的基因突變。
通過這一系列的檢查,我們就能夠確定這個病人是否是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以及他是由哪一種基因突變導致的。
目前來講,如果這些程序全部做完的話,大概百分之六七十的病人,甚至更高比例的病人能夠得到確診。
四、企鵝病怎么治療?
企鵝病的治療往往是對癥治療。
比如病人走路不穩,就要教他怎么走路,怎么能走得穩,避免跌倒,進行康復訓練。如果肌張力增高、肌肉強直、肌肉抽筋,就要通過一些藥物,比如氯硝西泮等來緩解肌張力。
比如病人有一些帕金森的癥狀,手抖、動作慢,可以服用一些緩解這些運動障礙的藥物。
如果病人還有認知障礙,就用一些針對認知障礙的藥物,比如美金剛。
所以往往都是針對他的癥狀來治療,我們叫對癥治療。對癥治療的結果就是能使他的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或者穩定,而不是說真的把這個病給治好了。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關于康復方面,一個是心肺康復,因為他活動受限,心肺功能可能會受到影響,通過康復,強化心肺的功能很重要。
第二個主要是讓患者的運動協調,使他走路能把節奏感調節出來,增加他的穩定性,怎么走平路,怎么上樓梯、下樓梯等等。
第三個是營養方面,主要就是增加蛋白質的攝取,比如魚類、豆類;另外就是要增加一些維生素的攝取,比如蔬菜。
這些是我們目前治療的主要對策。
五、企鵝病在生活中要特殊注意什么?
最主要的是規避風險,比如走路不穩引起的跌倒風險,比如吞咽障礙引起嗆咳導致肺炎的風險,比如經常不鍛煉、不走動引起的肌肉萎縮風險等等。
患者主要是走路不穩,力量不足,所以我們要重視康復訓練。讓他能站穩,走路能一步一步地邁出來,把節奏做出來,同時走路時需要有一個支撐,這樣他就不容易跌倒。
在訓練患者如何走穩的同時,要盡量多走路、多活動,避免肌肉出現廢用性萎縮。
對于吞咽障礙的患者,太稀的流食容易引起嗆咳,所以要盡量避免,建議吃一些相對粘稠的,比如湯飯、蔬菜泡飯,或者是糊狀的飲食,不容易嗆到。
對于疾病晚期的患者,進食非常困難,可以通過插胃管、胃造瘺等方法來解決進食問題。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