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位于黃河以西、祁連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主要涉及甘肅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等城市,在全國生態格局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國西北地區防沙治沙的綠色屏障。近些年來,河西走廊的生態建設成效顯著,較好地平衡了水、沙、綠、富之間的關系,逐步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為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有益經驗。

橫亙綿延的祁連山脈是生命之源,從山間發源的河流滋潤了整個河西走廊,形成了富饒的綠洲和大片草原。2017年以來,當地將山水工程與祁連山生態環保問題整治相結合,將保護區內的117個礦點全部關停退出,并投資1.86億元完成458處礦點的生態恢復治理。祁連山區域植被生長狀況總體改善,明顯改善區域占保護區總面積的比例增加37.5%;植被指數、植被覆蓋度、植被生產力均呈顯著提升趨勢。

資料圖片: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的山丹馬場

甘肅省張掖市是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的主戰場,全長800多公里的祁連山,有600多公里在張掖境內。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總面積5.02萬平方公里,甘肅片區張掖段占27.29%。祁連山曾因無序無度開發,植被稀疏、草原退化,局部生態破壞。張掖市舉全市之力開展集中整改整治攻堅行動,大力整治修復生態環境,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蹚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張掖空氣質量連續6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黑臭水體全部消除,森林覆蓋率增至24.86%,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增至49.48%。

今年,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啟動,以“防風、阻沙、控塵”為治理目標,聚焦“風、沙、塵”的源區和路徑區,在重點風沙口、流沙入侵地、綠洲防護缺口等重點區域,部署實施14個重點項目,打造“一帶一路”干旱區荒漠化防治示范樣板。

開工現場設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民勤縣處于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的“握手區”,三面被沙漠包圍,民勤綠洲是阻止兩大沙漠合攏的“楔子”。近年來,民勤縣探索出一條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和一體化治理的新路子,形成了“外圍封育、邊緣治沙、內建林網”的全域生態治理體系,青土湖、老虎口等重點風沙口得到有效治理,干涸了半個多世紀的青土湖重現碧波,在民勤綠洲外圍筑起了一道長達300公里的生態屏障,減緩了巴丹吉林沙漠流沙南移速度,阻止了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合攏。

接下來,相關地區將繼續積極拓展防沙治沙渠道,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愛心公益林活動,著力打造綠色長城,筑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審核專家:楊汝榮 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

來源: 科普中國-綠色雙碳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