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祥燕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副主任護師
審核:李軍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副主任醫師
在臨床中,髖關節骨折經常被稱為老年人的最后一次骨折。
這是因為老年人本來身體就不太好,可能還有多種疾病纏身,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就容易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比如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壓力性損傷等等。
由于這些并發癥會導致患者的死亡率特別高,所以髖關節骨折就很有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何預防這些并發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一、髖關節骨折后,怎么預防肺部感染?
髖關節骨折后,患者往往需要臥床休息,長時間的臥床會導致患者呼吸道清除能力下降,呼吸道分泌物難以咳出,蓄積在肺部引起感染,醫學上稱為墜積性肺炎。
預防墜積性肺炎,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第一,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要讓他有一些高蛋白的、粗纖維的、高維生素的飲食,來支撐患者的體力和抵抗力。
第二,良好的室內環境。比如22℃-25℃的室溫,50%-60%的空氣濕度是比較好的,而且不管是在醫院,還是在家里面,每天都要定時開窗通風,這樣可以讓室內的空氣相對清新一些。
第三,多飲水,多飲水能夠使痰液稀釋。如果能咳出痰的,就讓患者自己咳。如果不能咳痰,可能就要做霧化來使痰液稀釋,這樣有利于患者咳出。
第四,為患者翻身、拍背,比如我們要用空心掌,從外到內、從下到上去給他拍背,拍背的目的就是讓肺活動,幫助患者排痰,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教會患者一些練習肺功能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縮唇呼吸,就是使勁吸氣,吸氣之后把口唇就像吹哨一樣縮唇,慢慢地將氣體呼出,一般是要求吸兩秒,呼的時候要呼六秒,這樣來鍛煉肺功能。還有就是住院患者,病房都會為患者準備一個氣球,做吹氣球的動作,這樣來練習肺功能。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第六,做好口腔衛生。能活動的患者,讓他自己主動做口腔衛生,如果不能做的話,就要為患者做特殊的口腔護理,要用生理鹽水棉球為患者擦口腔,不能讓他的口腔內滋生微生物,下行之后引起感染。
第七,預防交叉感染。比如醫護人員或家屬感冒后不能接觸患者,或者戴一個嚴密的口罩防止交叉感染,患者家屬如果有感染也要這樣做好預防。
二、髖關節骨折后,怎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長時間臥床休息,除了容易引起墜積性肺炎,還容易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如果血栓脫落順著血液流動,就會引發相應的栓塞并發癥,進入肺部就會引起肺栓塞,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所以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非常重要。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方法有很多,比如基礎預防,物理預防,還有藥物預防。
一、基礎預防:
患者入院的時候,就要告訴他戒煙、戒酒,還要多飲水,稀釋血液,防止出現血液淤積、粘稠。另外就是抬高患肢,高度一般略高于心臟就可以。
鼓勵患者做一些運動,比如踝關節的背伸、跖屈,做踝泵的訓練,這樣來鍛煉小腿的肌肉。還要教會患者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就是讓病人把腿伸直、繃大腿,繃大腿之后感覺到大腿特別硬了,就是股四頭肌在做等長收縮。通過這些運動增加患者的床上活動,增加血液循環來減少血栓的發生。
二、物理預防:
借助一些器具,比如足底靜脈泵,還有間歇充氣加壓裝置,還有一些抗血栓的梯度壓力彈力襪,這三種在臨床中比較常用,就是利用人體的踝泵原理,增加血液循環,這樣能夠防止血液的淤積和滯留,避免血栓形成。
三、藥物預防:
阿司匹林、維生素K拮抗劑、低分子肝素、凝血因子X抑制劑。在用藥的過程中,有一些問題要注意,要隨時觀察他的出血情況,避免出血的情況發生,必要時監測凝血指標。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三、髖關節骨折后,怎么預防壓力性損傷?
患者住院之后,首先要根據不同情況做好局部的減壓。
比如患者能活動的部位都要讓他動;不能活動的部位,就要幫助他活動,比如翻身。翻身的同時,要檢查剛才受壓部位,比如剛才他是平臥位,就要檢查他的骶尾部,還有足跟的皮膚是否受壓。
如果翻身以后20-30分鐘,發現病人剛才受壓的那個部位還是紅色的、且不褪色,就要縮短翻身的間隔時間,最長不能超過兩小時,還可以借助一些專用器具,比如防壓瘡的氣墊、翻身床、軟枕,或者硅膠墊,輔助防止壓瘡。
做好皮膚的護理,比如要經常給患者擦浴,保持身體干燥,不能用刺激性的浴液。保持床單沒有皺褶,沒有渣屑硌到患者。翻身的時候要把衣服弄平整,也不能有皺褶。
對于骨隆突部位,比如人體的骶尾部、足跟、內踝、外踝、橈骨遠端的骨隆突部,都要用一些器具進行保護,比如減壓貼。
如果患者留有尿管、引流管,要把管路做一個高舉平臺,不讓它對患者的皮膚造成損傷,對這些管路要做好護理、固定。
對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做好失禁性的護理,因為失禁以后容易造成失禁性皮炎,也會損傷皮膚,所以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先用清水給患者把皮膚擦干凈,用一些皮膚保護膜淡淡地涂上一層,這樣再有尿和便的浸漬,它就不會刺激皮膚。
另外,也需要對患者的營養狀況做評估,要讓他有抵抗力,要讓他的皮膚彈性好,這是一個長期的護理、預防。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