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琳 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 主任醫師

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副主任委員

審核:董健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主任醫師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副主任委員

2023年4月25日是我國第37個“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1986年6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由衛生部、國家教育委員會、全國婦聯、廣播電影電視部、經濟貿易部、國家民委聯合發布通知,成立全國兒童計劃免疫工作協調小組,定為每年4月25日開展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活動,所以每年的4月25日,就成為了“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

2000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宣布成為無脊髓灰質炎區域,標志著我國已達到無脊灰目標,這要歸功于一顆小小的“糖丸”,它就是脊髓灰質炎口服減毒疫苗,使成千上萬孩個子避免了肢體殘疾,挽救了無數個家庭。

普及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后,我國5歲以下兒童乙肝病毒攜帶率從1992年的9.7%降至2014年的0.3%。

除了脊灰、乙肝疫苗,還有很多疫苗也在默默地守護著孩子的健康,也被納入了國家計劃免疫接種范圍內。

兒童接種疫苗可預防很多疾病的發生,為孩子健康筑起一道堅實的屏障。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疫苗接種這點事兒。

一、寶寶出生后常規需要接種哪些疫苗?

接種疫苗是每個寶寶出生后都要經歷的,不同月齡或不同年齡接種的疫苗種類是不一樣的。

出生24小時:接種卡介苗、第一劑乙肝疫苗;

出生1個月:接種第二劑乙肝疫苗;

出生2個月:接種第一劑脊髓灰質炎疫苗;

出生3個月:接種第二劑脊髓灰質炎疫苗、第一劑百白破疫苗;

出生4個月:接種第三劑脊髓灰質炎疫苗、第二劑百白破疫苗;

出生5個月:接種第三劑百白破疫苗;

出生6個月:接種第一劑流腦疫苗、第三劑乙肝疫苗;

出生8個月:接種麻風疫苗;

出生9個月:接種第二劑流腦疫苗;

1周歲:接種第一劑乙腦疫苗;

1歲半:接種第四劑百白破疫苗、第一劑甲肝疫苗、第一劑水痘疫苗、麻腮風疫苗;

2周歲:接種第二劑乙腦疫苗;

3周歲:接種流腦A+C疫苗;

4周歲:接種第四劑脊髓灰質炎疫苗。

這些是0-4歲兒童需要接種的疫苗種類、頻次、時間。

那么,每種疫苗都有什么作用呢?

根據疫苗的名稱大概可以知道,比如卡介苗是預防結核病的;乙肝疫苗是預防乙型肝炎的;脊髓灰質炎疫苗是預防小兒麻痹癥的;百白破疫苗是預防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的;流腦疫苗是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乙腦疫苗是預防乙型腦炎的;甲肝疫苗是預防甲肝的;水痘疫苗是預防水痘的。

寶寶出生后,要按照國家規定的時間按時接種疫苗。

二、寶寶接種疫苗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接種前要注意什么?

首先,接種疫苗前1-2天最好給寶寶洗個澡,因為接種疫苗后,建議24小時之內不洗澡;第二,寶寶一定要健康,不能生病,比如不能發熱、腹瀉、嘔吐等,同時局部皮膚也不能有破損,或者有嚴重的皮疹;第三,準備好接種證和體檢本。

需要注意的是,嚴重過敏體質的寶寶,處于嚴重過敏狀態的時候,不建議接種疫苗,但是也不能無限放大過敏。

經常有家長問,化驗單顯示對花生過敏,能打疫苗嗎?

如果寶寶只是對堅果、花生,或者對某類水果過敏,因為疫苗里面沒有這些組分,所以不是疫苗接種的禁忌證。

接種后要注意什么?

接種完之后,首先要在醫院觀察半個小時,出現異常情況醫生可以及時處理。

回家以后,寶寶有可能會出現全身或局部的不良反應。

全身不良反應,比如發熱,體溫超過38.5℃,要口服退熱藥物,體溫在38.5℃以下,可以給孩子多喝水,或者采用物理降溫等方式,讓孩子的體溫降下來。

家長可能會很擔心,打完疫苗會不會燒得很高?

大部分疫苗的不良反應不會持續很久,也不會燒得很高,一般都是處于低熱狀態,所以家長們不要過于擔心,給孩子多喝水,清淡飲食,觀察2-3天慢慢就好了。

局部不良反應,比如針眼局部出現紅腫硬結,建議48小時內冷敷,48小時后熱敷。

這個時候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因為局部瘙癢,孩子會去抓撓,但是寶寶的手是不干凈的,尤其在炎熱的夏季,可能有很多細菌,如果把皮膚抓破了,會導致局部的紅腫硬結感染加重,一旦引起局部嚴重感染,就非常難處理了。

所以家長們要特別注意,千萬不要讓小寶寶去抓撓,針眼的地方最好不要暴露,穿長一點的衣服蓋住,可避免寶寶抓撓。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總體來講,接種疫苗后寶寶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不良反應,出現輕微的不良反應,是機體正常的反應,家長不用特別擔心。

很多家長認為,接種完疫苗后沒有任何反應才好,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對于一個正常的個體來講,接種完疫苗之后有一定的反應,也說明接種成功了。當然如果出現一些特別嚴重的不良反應,還是要及時就醫,防止出現嚴重的后果。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