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防護常態化的背景下,佩戴口罩是最為簡單易行又切實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于是,口罩也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無論是交通出行,還是在公共場所工作學習,我們都需要正確佩戴口罩來防范病毒。可是,我們佩戴的口罩真的能有效防范新冠病毒嗎?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可怕,實際上錯誤地選擇口罩和不正確的佩戴方式都會大大降低口罩的防護作用。那么,口罩有哪些種類?到底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口罩呢?正確的口罩佩戴方式是什么樣的呢?這一節我們就一起來聊聊戴口罩的學問。

口罩的分類與區別

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的口罩到底有哪幾種呢?

第一種是防護效果最優的醫用防護口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N95口罩或KN95口罩。它一般分為藍綠色生物防治口罩和白色的防塵防霧霾口罩。醫用防護口罩就像一個小碗可以罩在我們的面部,它的優點之一就是可以和面部更加緊密地貼合。N95口罩最外面一層是“隔離層”,用無紡布隔離大顆粒物;最內側一層是“親膚層”,因與我們的皮膚接觸,用的是柔和的無紡布,在吸收我們呼出的濕氣的同時也保證了佩戴的舒適性;最關鍵的一層是中間的“過濾層”,帶來過濾作用的主要材料就是極細密且帶靜電的內層過濾布——熔噴無紡布, 堪稱口罩的“心臟”。熔噴無紡布的主要材質是聚丙烯,是一種超細靜電纖維布,可以過濾粉塵、微生物、霧霾等微米級顆粒物,但是只有熔噴無紡布的克重在20克/平方米以上, 才能有比較好的防病毒效果。一般來說,N95或KN95口罩中間層的熔噴無紡布的克重一般為50~55克/平方米,達到有效防護病毒感染的標準。

第二種便是我們使用最多的醫用外科口罩,其外側通常為藍色。醫用外科口罩與醫用防護口罩的構造一樣,雖然相對而言薄了一些,但防護效果 卻完全不用擔心,醫用外科口罩中間層的熔噴布的克重一般在20~25 克/平方米,可以阻隔大部分的細菌和病毒,同時也可以防止佩戴者呼出的病毒細菌擴散到外面。

由于N95 口罩防護效果要稍好于醫用外科口罩,也帶來其成本過高的缺點。通常情況下,一個N95口罩要消耗3至4個醫用外科口罩的原料。針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需佩戴醫用外科口罩就足夠了,沒有必要佩戴醫用防護口罩。一般只有接觸已經感染的患者,才需要佩戴醫用防護口罩。此外,建議大家在選購N95 口罩時,不要選擇帶呼吸閥的,因為它會增加病毒傳播的風險。

“越厚越好”的誤區

那么,是不是口罩越厚就越好呢?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對于日常使用的一次性口罩來說,它們的防護效果不僅僅取決于厚度,還取決于口罩的材質、做工和過濾性能。例如棉口罩比醫用外科口罩厚得多,但是它卻不能有效隔離病毒和細菌。相同材質條件下,口罩厚度的增加, 則會大大增加呼吸氣阻力,影響人的健康。因此我們在選擇預防新冠病毒的口罩時,應當選擇醫用外科口罩或是N95口罩,它們都能夠有 效起到防護作用。


如何正確佩戴口罩

以醫用外科口罩為例,佩戴口罩之前需要洗手,以防止手弄臟口罩;分清口罩內外和上下端,顏色較淺的是內面,上端內有鼻夾金屬條;佩戴時確保口罩淺色面朝內,有金屬條的一端朝上,將口罩罩住鼻口和下巴;兩端的繩子掛在耳朵上,壓緊和拉伸;用雙手緊壓鼻梁兩側的金屬條,使口罩上端緊貼鼻梁,然后下拉口罩,使口罩不留褶皺,覆蓋好鼻子和嘴巴,檢查口罩邊緣是否與面部貼合。

我們還要注意的幾點是:避免用手觸碰口罩面,如果非要這樣做,要提前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肥皂洗手;一旦口罩潮濕,應該立即更換;不要重復使用一次性口罩;取下口罩后應立即丟棄在密閉的垃圾箱中,并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正確口罩佩戴方式

自新冠疫情以來,口罩成為人們這幾年來的生活必備品,如今我國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態化階段,這是一項艱巨而繁重的任務。讓我們從自我做起,正確佩戴口罩,加強防范,為抗擊疫情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是乙類傳染病,傳染源主要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及無癥狀感染者,主要通過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接觸傳播以及其他傳播途徑感染他人。

1.直接傳播:患者通過打噴嚏、咳嗽、飛沫、呼出氣體等近距離直接傳播病毒,導致他人感染。

2.接觸傳播:含有新型冠狀病毒的飛沫,沉積在物體表面且未被滅活,通過污染手后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部位導致感染。

3.氣溶膠傳播:在密閉環境中,含有新型冠狀病毒的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被健康人吸入后可導致感染。

4.其他傳播方式:可能存在消化道傳播、血液傳播等途徑進行傳播,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來源: 江蘇青少年科學素質手冊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