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家醫院就要照一次CT?為什么醫生總讓你查血?這些讓患者產生疑惑的問題,醫生解答了!

為何換一家醫院就要照一次CT?“三天前剛做的CT檢查,換一家醫院就又要求重新做一遍?!辈簧倩颊咭苫?,為什么要重復做?

北京安貞醫院心外科九病區主任孟旭表示,“一般在患者的病情沒有大變化的情況下,同級別醫院常規檢查結果互認是可以的。但是,有些情況病人必須再查?!?/p>

孟旭表示,一些特別重大的疾病,病情隨時會有復雜而劇烈的變化,一周到兩周就會有新的變化。如果單純靠原有的資料和檢查報告是不可靠的。

在檢查儀器方面,不同級別的醫院也的確存在差異?!皩嶋H上,各家醫院CT等大型設備的分辨率不同,CT片子的清晰度也不一樣?!泵闲窠忉?。

一些基層醫院的設備性能、結果質量和檢驗水平暫時還不能與三級醫院相比。而且每家醫院的檢查儀器、醫療設備、化驗水平都不盡相同,計量單位有時候也不一樣,檢查結果自然會有所不同。醫生拿著不熟悉的檢查報告,稍有不慎就會做出錯誤判斷。

為什么醫生總讓你查血?

在醫院掛號后,很多時候醫生問了幾句話后就會讓你去“查個血”。查血究竟查什么,為什么血液檢查會這么重要和普遍呢?

血液在人身體內不斷循環流動,對保證機體的新陳代謝,維持人體內環境穩定和體內各個臟器的正常功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論血液中的哪種成分發生變化,都有可能會影響到人體內環境,可能會造成組織器官的功能紊亂。

反言之,人****體內組織器官發生病變,也可能會引起血液成分的變化

檢查血液中到底是何種成分發生了變化也可能會據此尋找出疾病的病因,對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繼而給出有效的治療方案。因此,血常規的檢查不容忽視!

**為什么醫生看片子不看報告單?**就診患者中,有些人只拿一份做CT或核磁共振檢查后的報告單,要求醫生做出明確診斷以及手術安排。當問及影像片時,他們詫異了:“不是有報告單了,為什么還要片子呢?”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骨科主任醫師張西峰指出,患者做完CT和磁共振后的影像片和影像科提供的報告單,它們各自的功能和區別。

影像片是X線、CT或者核磁共振以及其他檢查方式的最原始記錄——“原始照片”,它反映的是患者檢查部位的具體形態和病理解剖特點。

影像科報告單則是影像科醫生對這些“原始照片”的文字解讀、報告,并得出一個“影像診斷”。這個影像診斷并非等同于“臨床診斷”,做出臨床診斷的任務是由臨床醫生結合病人的體征及疾病發展的程度,然后再結合影像學片子來完成的。

臨床醫生要得出準確的診斷以及精準的治療方案,必須以準確全面的影像學照片資料為準繩。病人提供的資料越全面越準確,越能有效提高醫生診斷的準確率,為病人提出更精準的治療方案,患者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不是一張簡單的報告單能做到的。

一個高明的外科醫生通過閱讀影像片,他會根據閱讀影像片的經驗,精準地尋找到患者最佳的手術部位和手術要點,并確定實施精細的手術方案。這時,如果僅僅拿一紙影像報告單給醫生,反而會因為報告單的主觀性而產生誤導

**做這么多檢查,是不是“過度治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丁曉毅表示,各種檢查有不同的特點和針對性,X線、CT、MR、DSA各有各的優點,有時的確需要用不同的方法。

丁曉毅舉例介紹,有一個57歲的病人,肩關節疼痛6個月,做完磁共振里面一大片異常的東西,但怎么也看不清是什么,又加拍了一張X光片,就發現里面有氣體,感染了。所以說,有時單項的檢查措施的確不夠用,必須借助其它手段找出真正的病因

為什么做了許多的檢查,就是查不出毛???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丁曉毅教授表示,這要從兩方面來考慮:

一是臨床醫生對疾病的認識或對檢查方式功效能力的認識還不到位;二是疾病的表現、狀況和過程,有的在早期顯示不出來,比如說早期的胃癌、宮頸癌,只有非常有經驗的醫生才能夠看得出來。

現在科技很發達,真正查不出來的疾病不會很多。如果真查不出來,也要考慮不是器質上的毛病,而是因為心理負擔壓力比較大造成的。

同一種病,為何醫生不同治療也不同?

很多患者發現,同一種疾病,不同醫生會給出不同的治療方案。這時,患者會感到一頭霧水,不知道按照哪個方案做治療更好。

西安國際醫學中心整形醫院院長郭樹忠表示,實際上,同一種疾病、同一個患者,不同的大夫給出不同的治療方案很常見。

醫學技術總是在不斷進步之中;有些技術掌握起來很困難,有部分醫生學不會或者不學習這項技術;有些技術需要一定的設備,比如達芬奇機器人,有很多醫院沒有能力配備,只能用傳統方法做手術。

此外,大夫推薦技術時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方患者的經濟狀況、年齡、職業等多種因素。

總之,一般情況下,醫生往往會推薦他熟悉的技術或者他喜歡的技術。作為病人,如果要區分不同技術的優劣,最好的辦法是多看醫生、多問、多聽,特別是通過了解那些以前接受治療患者的效果好壞來做出判斷。

來源: 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