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晴晨

近期,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母義明教授團隊在《糖尿病、肥胖與代謝》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肥胖患病率及相關并發癥:1580萬成年人的橫斷面真實世界研究》的報告,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總體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

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進行的最大規模的關于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及相關并發癥的當代研究,來自全國243個城市的1580萬名符合條件的成年人參與了。

研究還發現,北方超重/肥胖的比例普遍高于南方,其中超重比例前三名的省份為內蒙古(37.1%)、山東(37.1%)和河北(36.6%)。河南、寧夏、山西、遼寧、天津、新疆、北京,位居第四至第十。

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男性中超重的比例為41.1%,而女性為27.7%,男性中肥胖的比例為18.2%,而女性為9.4%。

與BMI正常者相比,超重/肥胖者的并發癥患病率更高。超重/肥胖參與者中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脂肪肝、前驅糖尿病、血脂異常和高血壓。BMI越高,并發癥越多。

為啥男性比女性更易肥胖?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伍學焱表示,男性更容易肥胖有幾方面的原因,通常與其在生活或工作中所受壓力和情緒有關。一是長期的過高壓力和不良情緒易導致內分泌激素分泌紊亂,主要是應激激素-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即公眾通常所指的激素)分泌大量增多,起到對抗胰島素作用,增加腹部脂肪堆積,引起以“將軍肚”為特征的腹型肥胖。二是為緩解壓力和釋放情緒,男性常常會采取喝酒和過多進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為手段。除過量進食外,酒精往往也會產生大量的熱量,這樣也會促進肥胖形成。三是睡眠問題。長期的睡眠不足或不規律,也會通過打破能量平衡而導致男性肥胖。

為啥“胖人”省份多在北方?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王京鐘分析說,造成中國肥胖地圖上北方超重率多于南方的原因有其必然性,這與地域氣候、飲食習慣等多種客觀因素相關。南方人肥胖率低包含了很多因素,其中十分關鍵的原因是天氣熱導致當地人代謝快。除了天氣因素,肥胖還可能與當地人的飲食結構息息相關。以廣東為例,廣東胖子少,與廣東人膳食觀念上一貫保持傳統不無關系;北方城市居民的膳食中,大米的攝入量越來越少,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越來越多,并且北方人還愛“喝一杯”,在這樣的飲食習慣中,等于增加了肥胖的因素。

不過,以上這些超重、肥胖主要基于BMI做評判,但這套公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只能粗略地評估身體整體情況,不能準確地測定脂肪的分布,容易遺漏腹型肥胖群體。也就是那些BMI指數本身可能并不高的人,但他們的脂肪聚集于腹部,因為會影響內臟,同樣會帶來健康風險

人體的脂肪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看得見的脂肪”,即皮下脂肪。它們貼在皮膚下,有幫人體保溫的作用。但積累過多,就成了讓我們看起來胖的元兇。第二類“看不見的脂肪”,則是內臟脂肪。它們將我們的各種內臟,如肝、胰、胃、腸道等包裹、填充起來。

云南省中醫醫院內分泌科住院醫師趙杰指出,正常厚度的內臟脂肪能夠保護內臟,防止跌倒時損傷內臟,但內臟脂肪太厚會導致脂肪心、脂肪肝、脂肪腎、脂肪胰等器官功能異常。想要減掉內臟脂肪,可以參考下面4種方法。

每天至少運動半小時:內臟脂肪超標的人每天需要運動半小時至一小時,如跑步、散步、游泳、騎車等,球類運動在消耗能量的同時有助脂肪分解。即使沒有腹型肥胖,也可以多運動防患于未然。

吃飯記住這個比例5:3:2:吃米飯、面包等主食過多,容易在腹腔囤積內臟脂肪,但也不能完全不吃,避免零攝取時大腦無法集中注意力。以腹型肥胖的女性為例,每天主食攝入不超過100克,三餐比例是5:3:2。

根據運動限制熱量攝入:若平時活動量不大,攝取熱量(千卡)不要超過體重(公斤)×25;若經常運動、活動量大,攝取熱量(千卡)不宜超過體重(公斤)×35。

日常增加纖維素的攝入:想要內臟瘦身成功,不能缺少纖維素,日常可選燕麥、綠豆、番茄、葡萄柚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有助順暢排泄,促進新陳代謝。

參考來源:新華網、健康時報、南方都市報、澎湃新聞等

來源: 新華網、健康時報、南方都市報、澎湃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