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耿挺

攝影:楊浦東

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強調,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

從那時開始,中國科技期刊開啟了數量與質量齊飛的迅猛發展之勢頭。統計顯示,影響因子超過20分的中國科技期刊數量,2018年的數量是0,到了2022年已經變成15;影響因子超過10分的中國科技期刊數量也從2018年的4變成2022年的28。

這些年里,中國科技期刊騰飛的內在動力是什么?如何讓科技期刊的騰飛能真正促進中國科技的發展?未來,中國科技期刊保持可持續發展、中國打造科技期刊強國,又需要破解哪些難題?在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上海市科協主辦的“2023上海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多位院士專家對此進行了熱烈探討。

中國科技期刊量質齊飛

來自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報告顯示,2022年178個學科中高影響力期刊共有159種,當年發表論文54002篇,其中16349篇來自中國,占總量的30%以上,首次躍居世界第一。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功于中國科技水平在近些年來的厚積薄發。而“中國科技期刊的飛速發展,也是國家科技事業進步的縮影,是大勢所趨。”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在大會的院士圓桌會議上呼吁,要持續推動中國科技期刊發展,未來要有更多諸如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的項目支持。

“我們所里的一位前輩科學家跟我說了三個愿望:創建一個高水平的實驗室,辦好一本高水平的期刊,做出一項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成果。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前兩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韓斌說,“在2022年SCI影響因子排行榜中,《分子植物》超過了兩本綜述雜志,排在了238種植物科技期刊的第1位。這是我們自己也沒有想到的。”《分子植物》是該中心與中國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共同創辦的,經歷了15年的積累與沉淀。令人驚奇的是,作為姐妹刊的《植物通訊》盡管創辦時間不長,卻很快成為植物科技期刊的第8名。

如今,《分子植物》的成功已經不是單例。僅在上海,123種學術期刊中,就有19種被SCI收錄;15種英文學術期刊,有10種的影響因子排名全球前25%的Q1區。上海有23種期刊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支持期刊,25種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

發表論文水平是科技期刊評價標準

面對科技期刊的風口,業內依然有不少人保持著冷靜的思考。韓斌說:“我們不僅要打造高影響因子的科技期刊,更要發表具有歷史影響力的科學論文。”裴鋼表示:“過度追求高影響因子,對于科技期刊發展也將帶來不利影響。”

“應該看到,在沒有人為操縱的前提下,影響因子與科技期刊的科學質量、學術威信是正相關的。”《細胞研究》主編李黨生指出,“僅僅利用影響因子來評判一本科技期刊是不夠全面的。評價不是數數,我們需要建立合乎科學的評價體系,讓評價回歸評價本身。”他解釋說,評價科學家要看其做出的科研成果,評價科技期刊要看其發表論文的學術水準。

“《先進纖維材料》創辦之初,編輯們托我去找關系,要好的論文。現在,編輯們讓我不能講關系,嚴把論文審核關。”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的話引發了現場一陣笑聲。無論是《分子植物》還是《細胞研究》,這些高水平科技期刊都有著很高的首輪拒稿率,“哪怕是院士撰寫的論文都會被拒絕發表”,這種將科學放在第一位的態度,是科技期刊的質量保障。

事實上,諸如諾貝爾獎級的科研論文有很多也不是發表在高影響因子的科技期刊上。例如,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唐娜·斯特里克蘭是因為一篇發表在《光學通信》上的論文而獲獎,該雜志的影響因子也就1.0左右。而影響因子只有2.5的德國《物理年鑒》卻與赫茲、普朗克、愛因斯坦、薛定諤等頂級科學家名字聯系在一起。

有時候,一些離經叛道的科研成果會被頂級科技期刊拒絕,只能在影響力較小的期刊發表。但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多年之后,這些論文的光芒最終將不會被掩蓋。裴鋼建議,科技期刊要更多關注新興、交叉領域的前沿進展,尤其是基于社會實踐的研究、能解決目前問題的轉化研究。高水平科技期刊要以人為本

“高水平科技期刊的核心是高水平的編輯隊伍。”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尅戎一直見血地指出,“依靠一個單位出幾個人,掛一個院士的名頭,加上幾個教授指導,是辦不出一本高水平的科技期刊的。”高水平的科技期刊編輯,不僅是對文字的修改,更要有淵博的學術知識,“他們將是領域內各種重要學術活動的參與者,能夠敏銳地抓住創新要點、把握科研動向。尤其是雜志主編要成為領域內的活躍人物,與科學家成為朋友,策劃出具有前瞻性、對研究人員有吸引力的選題。這樣才能持續提升科技期刊水準。”李黨生也表示,“雜志編輯要主動走出,而不是守株待兔。”《細胞研究》以科學家為先,雜志編輯在后,做好服務和幫助科學家的工作。

裴鋼指出,科技期刊要以人為本,只有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才能創辦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科技期刊內部要有良好的機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他直言不諱地說,“目前很多科技期刊都背靠科研院所高校等單位。這樣的模式既有好處也有風險,如果單位非常支持,科技期刊就能獲得很好的發展,如果單位不夠重視,科技期刊的發展就會遭遇阻礙。”裴鋼表示,中國科技期刊要構建符合科技內在規律的期刊運營模式,而非單純的只有管理。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勝、中國工程院院士朱合華、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勁松、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胡金波研究員、華東理工大學張立新教授等參加了院士圓桌會議。院士圓桌會議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主持。

大會開幕式上,《分子植物》主編韓斌院士、《核技術》主編馬余剛院士、《地下空間》主編朱合華院士、《先進纖維材料》主編朱美芳院士、《細胞研究》主編李黨生研究員被授予2023“上海科技期刊杰出科技人物”,來自《光學學報》的何卓銘副編審等10人被授予2023“上海科技期刊優秀青年”。開幕式上還發布了《上海科技期刊概覽(2023)》一書和《上海科技期刊發展報告2023》,并為“上海卓越科技期刊聯盟”揭牌。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韓志強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來源: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