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每個人是一輛向前奔跑的汽車,那我們的心臟就是勤勤懇懇的發動機。對于心臟這個發動機來說,心血管就是它的油路,心臟瓣膜則可以看作它的閥門。隨著人口的老齡化,“油路”和“閥門”的問題越來越為人所重視。如何對其進行診斷和治療,無數醫學科學家和醫生在這個領域傾注創造力。

心血管領域的發展過程有哪些動人的故事?當代的醫生和科學家如何在該領域實現創新創造?墨子沙龍2023年開年活動暨2023年浦東新區全國科普日活動,邀請到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3位專家學者——國際著名心血管病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以及副主任醫師王箴、副主任醫師李清,共話心血管疾病診療和預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主持此次活動。

醫學創新充滿艱辛和不確定性

作為國際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葛均波在心血管疾病診療技術革新和成果轉化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說起百年前醫學先輩對于心血管的探索,葛均波仍是感慨良多。從1929年起,德國醫生Werner Forssman嘗試用導尿管從左側軸靜脈插到右心房的偉大嘗試開始說起,葛均波回顧了從球囊擴張到冠狀動脈支架、再到瓣膜介入治療的醫學歷程。在介入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R)方面,葛均波和團隊成員以及合作者們一起,在國內做出了最早的探索。

2010年,葛均波實現了第一例TAVR臨床手術,并持續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和探索,逐步確定了TAVR在治療主動脈瓣狹窄中的地位。

縱觀國際和國內,醫療器械已呈現顯著增長趨勢,受益于國家的創新驅動政策,我國的醫療器械產業規模逐漸擴大,然而高端技術的創新能力仍偏低,研發投入不足,機制仍不健全,國內醫療器械高端產品市場占比仍較低。但可喜的是,我國醫療市場增速高于全球水平 ,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空間巨大,醫療器械國產替代率逐步提升,已形成三大醫療器械產業聚集區。葛均波指出,鼓勵創新,一定要理順機制,保護創新者的創新熱情。

基于保護創新的理想,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成了葛均波近些年投入大量精力的“試驗田”、“孵化器”。CCI致力于打造以醫生為主體的創新研發平臺,集創新培訓、設計交流、研究支持、產業合作為一體,打通“理念—實踐—成果”的創新產業鏈,旨在激發一線臨床醫生發現和解決臨床需求的創新潛能,引導其積極參與醫療技術及相關器械研究,并進一步為其提供臨床前及臨床研究平臺,最終實現國產醫療技術與器械產品的市場化。自2015年成立以來,一系列心血管早期項目孵化落地,從最早的模仿到改進再到原創,學員優秀項目不斷涌現:

CryoFocus冷凍神經消融導管、新型超小口徑血流儲備分數測定導管、新型高分辨血管內超聲導管、原創經導管二尖瓣瓣葉夾合裝置、應用于純主動脈瓣反流和狹窄的經導管瓣膜等俱樂部牽頭研發創新心血管器械紛紛進入臨床研究階段,甚至成為商品直接造福病人。

創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身處其中,葛均波對醫學創新的艱辛和不確定性體會頗深。葛均波以生物可吸收支架——XINSORB為例,介紹了長達十五年的創新和探索過程,隨著XINSORB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上市,傳統藥物支架引發的血栓和炎癥反應將被大大減少。

葛均波表示,醫學的不確定性令創新之路充滿艱辛,但醫學的教科書上沒有絕對真理,正是不確定性激勵著醫學科學家不斷探索。

預防和控制心腦血管慢性病

葛均波在心血管復雜診療技術和危重癥救治方面深耕多年,但對于更多普通人來說,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預防和控制心腦血管相關的慢性病則更為重要。活動現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李清、王箴分別就最常見的兩大慢性病——高血壓和血脂異常,帶來了健康講座。

高血壓是我們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它極為常見,公眾對它又往往存在很多認識誤區。李清副主任醫師為大家介紹了高血壓的診療標準、正確的血壓測量方式。針對不定期測量血壓、居家血壓測量不規范、無癥狀不吃藥、自行減藥或停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高血壓病人常見誤區,李清分別講解了危害和注意事項,她指出,高血壓就像一個隱形的殺手,對血管的損害是一個慢性、長期的過程,若不加以控制,病程越長則伴隨的危險因素越多、靶器官損害的程度就越嚴重、心血管的發病風險就越大,必須在早期予以重視,科學、規范進行監測和治療。

除了高血壓,血脂異常也是我國常見慢性病,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21》估計,總體患病率為34.7%。說起血脂異常,最令我們困惑的,可能要數體檢報告單上復雜的血脂指標。王箴副主任醫師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血脂的定義、種類、作用,以及血脂的吸收、轉運、代謝方式。常見血脂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載脂蛋白AI (apoAI)、載脂蛋白B(apoB) 、脂蛋白(a)[Lp(a)] 等,王箴詳細介紹了這些指標的意義、目標值、致病機理。她指出,對血脂的管理不能僅僅依靠化驗單上的指標,還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有無冠心病、高血壓等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進行分層管理。目前,降脂藥物不斷發展,除了他汀、依折麥布 、PCSK9抑制劑等常見藥物,Inclisiran、Pelacarsen等一些小核酸藥物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小核酸藥物可以從mRNA水平對靶基因表達進行調控,有望開啟心血管治療新方向。

血管是我們的生命之河,血液通過血管向我們身體各個部分提供氧氣和養分,除了心血管,高血壓、血脂異常這類慢性疾病對大腦、腎臟等各個器官都可能造成重大影響。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藥物和診療手段可以為我們的血管健康保駕護航,我們也應通過科學規范的預防和治療、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自身健康負責。

來源: 上海科技報社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