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總避免不了與人打交道,但見面時的一句“你好”,有時候非但沒留下一個好印象,還讓對方皺起了眉頭,心里暗想:這人的“口氣”可真不小!

沒錯,相信聰明的你已經猜到了此“口氣”非彼“口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討人厭的“口氣”或“口臭”,究竟是人體的什么地方出了問題,又該怎么去防治吧?

1、口臭原因有多少

口氣,也就是口臭,是指從口腔或其他充滿空氣的空腔中如鼻、鼻竇、咽,所散發出的臭氣。這種臭氣會嚴重影響人們的社會交往和心理健康,WHO已將口臭作為一種疾病來進行報道。調查顯示,中國口臭患病率為27.5%,全球約有10%~65%的人曾患有口臭,可見口臭問題是應該被我們重視的,不能覺得只是“說話帶點氣味”,就置之不理。

關于口臭的原因,我們從口臭的分類中就能看出端倪。首先,口臭被分為生理性口臭和病理性口臭。生理性,就是并沒有什么疾病,而是因為吃了洋蔥、大蒜、煙草和酒精等刺激性食物,導致的口腔異味。這些物質在消化過程中釋放出揮發性化合物,并在口腔中停留一段時間,引發口臭。然后就是不良的口腔衛生:老是不刷牙,或者清潔口腔的方式不對,導致口腔的角落里臟兮兮的,細菌就會在食物殘渣里聚餐,產生惡臭氣味。

圖源:Pixabay

病理性與生理性相對,指的是某些疾病所導致的口腔異味。病理性口臭又可以再細分為口源性口臭和非口源性口臭。之所以這么劃分,是因為據統計,80%~90% 的口臭是來源于口腔。所以,口腔問題值得單獨分一類拿出來講。非口源性口臭就包括消化系統(比如胃)出現的問題等等,下面都會具體講到。

2、來自口腔

首先要說的,是病理性口臭中的口源性口臭:口腔中有未治療的齲齒、不正常結構、牙齦炎、牙周炎及口腔粘膜病等,都可能引起口臭。

其中齲齒(蛀牙)和牙周疾病又是最常見的相關疾病。蛀牙洞內常有沒辦法通過刷牙漱口清理干凈的食物殘渣,經過細菌發酵分解,就會產生異味。牙髓壞死或化膿性牙髓炎,未經治療也可發出臭味(都化膿了能沒味兒嗎)。牙周病患者常伴有大量的牙石、菌斑,再經細菌發酵產生硫化氫、吲哚和氨類氣體,從而也能產生異味。

圖源:Pixabay

其次,就是唾液的質和量也會對口臭的產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唾液在口腔中的存在有助于清潔和沖刷細菌,同時具有抗菌作用。當口腔不能產生足夠的唾液(量不夠),或者唾液中的有效成分減少時(質不行),就會使細菌大量繁殖,分解食物殘渣中的有機成分,產生大量揮發性的硫化物、吲哚等物質,使口臭的風險增加。

3、口腔之外

講完了口源性口臭,接下來就講講非口源性的。

口腔鄰近組織疾病,如化膿性扁桃體炎、鼻竇炎等,可產生膿性分泌物而發出氣味,而鼻腔和口腔是相通的,自然就會導致口腔出現異味;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會從胃部經食道向上到口腔蔓延酸臭味。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由于酮體成分增高,可呼出丙酮味氣體,具體描述一下就是像爛蘋果的氣味;尿毒癥患者由于腎臟功能喪失,體內代謝產物如尿素氮、肌酐無法排出,肝臟和腎臟代謝后會產生氨氣,經過血液循環到達呼吸道,從呼吸道排出,聞起來就像氨水氣味。另外,白血病、維生素缺乏、重金屬中毒等疾病均可引起口腔異味。

圖源:Pixabay

所以,口腔沒問題并不代表就安全了,當找不到口腔原因的口臭時,就要考慮其他方面的疾病,并及時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

4、口臭走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防治口臭呢?

首先我們要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正確刷牙,使用牙線或牙間刷清潔牙齒和牙齦。每天刷牙兩次,每次至少五分鐘。同時,定期更換牙刷,避免細菌滋生。有條件的還可以使用口腔清潔產品,比如漱口水和含氟牙膏可以幫助抑菌防齲、減少口腔異味,并保持口腔清潔。

也別忘了定期做口腔檢查:定期到口腔科醫生那里進行口腔檢查和清潔,及早發現和治療口腔問題(例如牙齦炎、口腔潰瘍,蛀牙等),以確保口腔健康,減少口臭的風險。

圖源:Pixabay

其次,就是要在日常的生活習慣上注意,比如盡量減少攝入會導致口臭的食物和飲料,如洋蔥、大蒜、辛辣食物、煙草和酒精。

劃重點:吸煙是導致口臭的常見原因之一。戒煙可以顯著改善口腔氣味,并對整體健康有益。平時多喝水,不僅能排毒,還有助于刺激唾液的產生,保持口腔濕潤,減少口干癥的發生。飲食方面,我們要做到均衡規律飲食,這樣有助于刺激唾液分泌,避免暴飲暴食或空腹過久。

圖源:Pixabay

總而言之,口臭的原因并不單一,也絕不能置之不理,說不定就是身體給我們的一個警告:有口腔問題,或者是消化系統疾病,亦或是有不好的生活習慣。不論是上述哪個,都說明我們的健康受到了威脅。所以,當口臭問題持續得不到改善時,最好去咨詢口腔科醫生或者消化科醫生,尋求專業的幫助。

供稿單位:重慶科技館

作者:嚶醬,醫學專業

審核專家:黃河、李春黎、陳濤、徐曉萍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