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生態環部向媒體通報了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1—8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3.2%, PM2.5平均濃度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3.6%,較2019年同期下降17.1%。

大家是否感覺到近些年空氣質量變好了?尤其是生活在北方的人,可以明顯感覺到藍天更多了。以北京為例,藍天不再是“奢侈品”,好天兒越來越多,2022年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286天,比2013年增加了110天,換算下來,好天兒多了近4個月。

一般來說,造成空氣質量問題的罪魁禍首主要是:細顆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氮氧化合物(NOX)、一氧化碳等大氣污染物。而治理大氣,就要從這些污染物入手。回顧近些年大氣污染物的防治過程,會發現,空氣中PM2.5和SO2的濃度大幅下降,但相較之下,NOX的降幅就沒那么快了。根據《2022年大氣中國報告特別篇》,從2011年到2022年,中國SO2總排放的降幅達到86%,而NOX的降幅只有58%左右。也就是說,NOX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為什么NOX的排放更難控制呢?

首先,NOX的來源就比SO2的要復雜。SO2的排放主要來自固定端,也就是燃煤發電廠、工業鍋爐等,但NOX的排放還多了一種移動源——汽車尾氣。這樣一來,科學家就要研究不同的NOX的污染控制技術,以便適用于不同的場景。

另一方面,NOX的污染控制技,也叫選擇性催化還原(SCR)脫硝技術應用的時間,比SO2的脫硫技術要晚,SCR在不同領域和行業的應用也面臨一些問題。例如,在火力發電廠,SCR就面臨一個兩難的情況:煤、石油燃燒會釋放大量煙塵,如果將SCR布置在除塵前,煙塵就容易堵塞催化劑,影響去除NOX的效率。如果先除塵,再布置SCR,煙氣的溫度會比較低,不在SCR技術催化劑的活性溫度區間。在陶瓷、玻璃等行業,工業廢氣中還存在堿金屬或者重金屬,SCR催化劑容易中毒,從而失去活性。

不難看出,SCR技術中,催化劑是關鍵的一環,現有的催化劑還不能很好的應對低溫、煙塵,或者金屬中毒的情況。

不過,中國的科學家們也在抓緊攻克這一難關。其中,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賀泓主持的“燃燒廢氣中的氮氧化物催化凈化基礎研究”,就設計出了一系列新型催化劑,可以有效提高催化劑在低溫區的活性。該研究于201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研究人員經過對催化反應的深入研究,提煉出了一個高效的催化劑設計原則,即催化劑氧化/還原位點與酸性位點緊密耦合的原則。簡單來說,就是催化反應中,既需要氧化還原位點,也需要酸性位點,在設計時需要讓這兩種位點緊密地耦合在一起,反應才可以順利發生。而同一種位點,例如大家都是氧化還原位點,最好高度分散在催化劑表面,讓催化反應發生的面積更大。

在這條設計原則下,賀泓團隊研發了一系列新型的催化劑,讓催化劑在低溫下表現得更優異。其中,賀泓團隊指導改良的釩基催化劑,已經應用到工業場景之中,安裝在重型柴油車的尾氣凈化器上,成功地降低了70%以上的柴油車的氮氧化物排放。相信在未來,隨著對催化劑更進一步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工業化推廣,控制大氣中的氮氧化物排放將不再是難題。

文:帝國理工學院碩士 范可鑫

把關專家:祝葉華,科技導報社副編審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

來源: 科普中國-重大科技成果解讀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