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水火無情”。我國每年發生的火災約有80多萬起,每年因為火災導致2000余人死亡。平均每天會發生2100多起火災,平均每天有5人在火災中不幸遇難。尤其是一些重特大火災事故,人員傷亡高達幾十人,可以說是觸目驚心,教訓慘痛。
我們平時從媒體上能夠看到一些火災信息報道和視頻畫面,可能自己還沒有親身經歷過,有時候覺得火災距離自己比較遠,發生的概率比較小。其實,大家身邊就有不少火災風險源,一旦發生火災可能就會危及生命安全。
生活中最常見的火災風險源,大致可以歸納為場所風險、材料風險和行為風險。從場所風險來看,大型商業綜合體、醫院、商場市場、賓館飯店、娛樂場所、勞動密集型企業等人員密集場所,一旦發生火災極容易造成群死群傷。從材料風險來看,生活中用到的復合建材、沙發、地毯、窗簾、服裝和塑料、橡膠制品,包括汽車上的座椅、內飾等高分子材料絕大部分不僅易燃可燃、熱釋放速率高,而且燃燒后會產生氰化氫、氯化氫、一氧化碳等有毒煙氣,吸入人體短時間內便會造成傷亡。從行為風險來看,人們生活中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購買使用劣質電器和插座,亂扔煙頭,廚房燃氣使用不當等,都可能會引發火災。大家使用電動自行車時,有人推到樓內停放充電,有人將電池卸下帶到家里充電,都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濃煙是導致人員死亡的最大危險因素
空氣中正常含氧量為21%左右,當氧氣含量為12%-15%時,人的呼吸就會急促、頭痛、眩暈、無力,動作遲鈍;10%-12%時,會出現惡心嘔吐、無法行動,逐步喪失判斷力;低于8%時,幾分鐘內便可致命。
火災發生后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如比較常見的一氧化碳,空氣中一氧化碳濃度達到1.3%時,人吸兩三口氣就會失去知覺,十來分鐘就可能導致死亡。常用的建筑材料燃燒時所產生的煙氣中,一氧化碳的含量高達2.5%。塑料、橡膠、高分子纖維成分的物品燃燒時產生的氰化氫等劇毒氣體,對人的威脅更大,致傷致死速度更快。
火災中的火焰溫度可達1000℃以上,燃燒產生的大量煙氣也能達到400℃至500℃,遠遠超過人體器官能承受的溫度,在灼傷皮膚的同時,吸入體內的高溫煙氣會灼傷鼻腔、咽喉、氣管等器官,引發窒息從而導致死亡。
過失引發火災也要承擔責任
一些人認為,如果不小心或者意外引發火災,這種“無心之舉”是不需要負責的。其實不然,按照我國法律,過失引起火災將面臨三種責任風險。依據《消防法》,過失引發火災的違法人員將視情節受到警告、罰款或行政拘留的行政處罰。按照我國《刑法》規定,過失引發火災,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過失引起火災造成他人傷亡或財產損失時,應當根據雙方協商情況或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火場自救逃生的常識
首先要熟悉居住工作場所風險、逃生路線及消防器材位置。其次,撥打“119”火警電話報警要提供詳細準確信息。報火警時應說明詳細地址、起火物、人員及火勢情況,準確留下聯系方式。
火災發生后要能夠正確作出跑與不跑的判斷、選擇正確的逃生避險方案,更重要的是需要平時多觀察、多積累,在遇到火災后保持冷靜,理智作出判斷。
比如,當自己家中發生火災,自身無法撲救時,應立即設法逃生,切莫貪戀財物,離開房屋時要關閉戶門,防止煙氣蔓延到樓梯間內,造成火勢蔓延,影響他人逃生。
再比如,根據著火位置科學、理智判定。以高層住宅為例,若你處于著火層下方,應及時通過疏散樓梯逃生,及時跑到戶外空曠處。火災逃生不得乘坐電梯,火災發生后可能導致電梯斷電,濃煙火勢也可能通過電梯豎井蔓延。若你處于著火層上方,則需要先確定疏散樓梯安全。高溫煙氣和火勢一般向上蔓延,此時我們應先觀察疏散通道和樓梯間是否有煙霧,若無煙霧火光,可及時向下逃生;若已有濃煙蔓延,不可強沖硬闖。實驗證明,煙氣豎向擴散的速度可以達到每秒3至4m,最高可達每秒8m,25s到35s延期就能擴散到100m高度。
如果無法開門逃生,或逃生過程中發現前方已被火勢和濃煙封閉,不具備逃生條件時,應當迅速退回房間。無法及時回到自己房間時,應當及時敲門呼喊,設法進入距離最近的房間臨時避險,或者到建筑內的避難層、避難間等相對安全區域避險。這個時候可以通過手機電話尋求救援,同時應該通過窗戶向外呼救,盡可能讓救援人員確定你的位置。等待救援過程中要保持冷靜,具備條件的,可以用濕毛巾等堵住門縫隔絕煙氣滲透,通過澆水等方式給門降溫,盡可能延緩火勢突破時間。
總而言之,火場瞬息萬變,逃生自救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則,只有遇事冷靜沉著、理智應對,才能化險為夷。
面對復雜多變的火災風險,只有大家都學習掌握必要的消防知識,自覺規范行為、培養安全習慣,才能最大限度化解風險,防范火災。
作者 | 劉激揚 國家消防救援局高級指揮長
來源: 科普中國資源服務號
來源: 科普中國資源服務號(已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