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五行草,五方草,長壽草,長命菜,馬蹄菜,報恩菜,太陽草功效 | 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清明剛過,馬齒莧也伸出了嫩芽。
遇見第一眼,我便喜歡上它。它長得矮墩墩,身高三十厘米左右,且姿態(tài)歪歪扭扭,有的趴在地上,有的匍匐在其他植物上。然而,莖稈卻是肥碩的,小而圓的葉子肥厚,樣子有點像馬的牙齒,難怪叫它馬齒莧。盛夏時,它開著五顏六色的小花,小巧玲瓏,蠻是可愛。
山里的清明,老百姓便與野菜結緣。
馬齒莧生命力極強,可以在碧綠的蔬菜間隙里,一簇簇野生,不用施肥澆灌,不用刻意侍弄,卻能悠然地勃勃生長。由于它的產(chǎn)量頗豐,自然被端上了餐桌,鮮嫩的馬齒莧口感脆嫩,味道甜酸,綿軟悠長,雖算不上什么美味,在終日大魚大肉的飲食中,偶爾品一品,其樂猶在!直到如今,每想到馬齒莧,酸甜的味道回蕩在唇齒間,回味無窮。偶在一家健康飲食餐廳見到馬齒莧,與洋蔥和番茄一起烹飪,最吸引人處便是菜牌上面寫著:馬齒莧有滋養(yǎng)的作用,可以讓皮膚散發(fā)著健康的光澤。就這么一句話,引來熱愛美食的姑娘無數(shù)。
小時候,有首童謠唱:“馬齒莧,命似鐵,反轉屁股曬六月。”六月中大多植物都被曬得蔫巴巴地無精打采,唯有馬齒莧非但狂曬不會死,反而花朵水靈滋潤。據(jù)說,在上古時代,天上有十個太陽,最初,它們輪流出場,各不相擾。后來,十個太陽不顧人間死活,一起飛上天空,大地烤裂,草木皆枯,河水干涸,人類無法生存。一位叫后羿的勇士,擅長射箭,從天上來到人間,拉滿弓,搭上箭,瞄準天上的太陽,連射九箭,一箭射落一個太陽!當后羿想射出第十支箭時,誰知天空黑下來,第十個太陽找不到了。后羿感到很奇怪,他找哇找,怎么也找不到。原來第十個太陽是太陽中最小的一個。他見九個哥哥從天空掉下來,嚇得渾身發(fā)抖,急忙藏身一叢很茂盛的野菜后面,躲了三天三夜。人間在這三天三夜里,又黑又冷,后羿也感到人間不能沒有太陽,就把剩下的一支箭扔進東海,而他飛回天上去。
躲在野菜叢中的那個太陽見后羿離開,高興得手舞足蹈,一躍而起,露出了整個身子。人們拍手歡呼:“太陽出來了!太陽出來了!”后來,太陽要報答野菜的救命之恩,盡管在盛夏,它也不曬死它,它就是馬齒莧。反而讓它生長得更旺盛,自由自在開花結果。后人又賜給它“太陽草”“報恩草”之名。
馬齒莧諸多名字羅列開來,如馬生菜、馬齒菜、五行草、酸莧、豬母菜、豬母乳、地馬菜、馬蛇子菜、長壽菜、老鼠耳、寶釧菜、螞蚱菜等等,名字如排排的士兵,聽起來都很溫暖,也很親切,因為每一個名字的背后都有著美麗的傳說。
遠古洪荒年代,有一年,天不降雨,禾苗干枯,田園皸裂。饑餓的百姓望著天空有些絕望,盡管如此,還在祈求蒼天快快下雨……這時,五行大仙騎神馬在云朵中穿行,望見大地上饑餓的人群,聽著他們哀求聲,大仙就化成人形降落人間。五行大仙放眼望見風干的餓殍和干枯的白骨,此情此景,大仙和神馬驚呆了。他把神馬化成的人,之后吩咐幾句,只見神馬連連點頭。五行大仙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讓神馬張開嘴,一石敲打下去,砸下一顆帶血的馬牙,大仙又用樹枝在地上挖個坑放進馬牙,然后默念咒語后,化作一陣清風消失了。大仙離開后,埋帶血馬牙的地方,生長了紅梗且背面白色,正面綠色的葉子的野草,隨即開出小黃花。說也奇怪,野草在烈日下居然越長越多,越長越旺,一時間,干旱的大地上到處長滿了不知名的野草。饑餓的人們吃下野草得救了……這是五行大仙顯靈,人們就把這種野草叫“五行菜”;又因這是五行大仙在烈日下種植的仙菜,久曬不死,生命力極其頑強,人們又叫它“長壽菜”;還因這是五行大仙的坐騎——神馬帶血的馬牙長成的野菜,為了紀念獻出牙齒的神馬,故名叫“馬齒莧”。
古語說,無巧不成書。馬齒莧的故事與五行大仙有關,又得名“五行草”或“五方草”。北宋大文豪蘇軾認為,馬齒莧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以其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分別對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又占全東西南北中,小小的馬齒莧蘊藏著無窮的玄機,綻放的小花中也隱藏著許多不被人知的故事。
馬齒莧莖葉多汁肥厚,即使生于旱地,也不會萎靡不振,這是馬齒莧對應惡劣環(huán)境之法,卻被傳說此草凝聚陰氣,所謂“感一陰之氣而生,拔而暴諸日不萎”。另外在墳塋周圍也常長滿馬齒莧,人們便編排故事說馬齒莧是聚集冤魂厲鬼的陰氣所出。此草不是吉祥草,還有人認為此草是惡草,通常用以比喻小人。
對于馬齒莧的神秘難免生出諸多猜疑,對于它不死之說,我曾經(jīng)“考驗”過它。初中時,在回家的途中,我撥回幾株馬齒莧,當時其目的是作為鴨食。由于自己貪玩,那幾株馬齒莧被我遺忘在院墻的柵欄上。幾日后,突然發(fā)現(xiàn)柵欄上的野草并沒有枯萎,只有些綿軟之態(tài),傍晚小雨后,它卻精神抖擻。我并不是有意去驗證什么,卻意外看到它不死的傳說。只是委屈了馬齒莧,讓我的無心變成了有意。
馬齒莧宅心仁厚,藥食同源的植物多如此。關于用藥還有一段小故事。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拒繳賦稅。唐憲宗剛即位,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病逝,劉辟等乘機叛亂。憲宗派宰相武元衡為西川節(jié)度使,平定叛亂。不料武元衡到任不久,時值炎夏,脛骨生了膿瘡,瘙癢發(fā)熱,膿血淋漓,他被折磨得痛苦不堪,無法勝任鎮(zhèn)撫西川的重大任務。憲宗無奈,調(diào)他回長安,命太醫(yī)石礞等名醫(yī)診療,久治不愈。一日,武元衡悶悶不樂,一小吏獲悉武元衡病況,便去采些鮮馬齒莧,搗爛敷在瘡口,每日換藥。如法用了幾次,膿瘡果然痊愈了。后來,宰相李絳聽說此事,便把它載入其所著的醫(yī)學專著《兵部手集方》中,流傳下來。再后來,到了明代,醫(yī)藥大家李時珍據(jù)此把馬齒莧“清熱解毒,攻血消腫”之功效寫入《本草綱目》:馬齒莧,最善解癰腫熱毒,亦可作敷藥。
馬齒莧得到造物主的青睞,把五行都占全了。其性雖寒涼,但能清除心、肝、肺和大腸之熱。馬齒莧入肝經(jīng),可以涼血、降肝火。如熬夜后眼睛發(fā)紅,吃點馬齒莧就可好轉。對于少白頭的人,不要懷疑自己腎虛或是未老先衰,而是由于肝火太盛,上沖頭頂引起的。對付少白頭,你吃補腎藥的療效還不如多吃馬齒莧來得直接。馬齒莧可治皮膚病,內(nèi)服和外敷雙管齊下:把新鮮的馬齒莧搗爛敷在患處,用干品煮水來泡澡,效果不錯。馬齒莧又有別名叫“長壽菜”,歸功于它的保肝作用,在所有的植物中,馬齒莧的歐米茄3脂肪酸含量最高,可以與海魚相媲美,它可以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防治心血管疾病。馬齒莧入心經(jīng),可以清心火。入肺經(jīng),可以散肺熱。馬齒莧最大的功效,是治療大腸經(jīng)的疾病,它是腸道的清潔劑,是各種腸道病的首選良藥。它解毒,消炎,祛熱,對于腸道病屬于熱證的基本上通治。對于急性的腸道病效果更是顯著,尤其是調(diào)理細菌性腸炎和細菌性痢疾藥到病除,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細菌都有較強抑制作用,有“天然抗生素”的美譽。小時候生活在長白山山區(qū),缺乏抗生素,患痢疾的病人便把新鮮的馬齒莧入鍋焯兩分鐘,撈出來晾涼,拌一點蒜泥和香油當涼菜吃,焯過野菜的水加適量白糖喝下,有錦上添花之妙處。
馬齒莧具有健康長壽的功效,但是,它是寒涼之物,初食一定要少量,漸漸適應才可加量。其中,腹部受寒引起腹瀉的人,孕婦和服用藥方里有中藥鱉甲的人,應避免食用馬齒莧,免得生出其他事端。
如今,我已離開了山區(qū),不在那里生活,沒有了田間,馬齒莧便成了我的遠方。諸多與它有關的回憶都成為故事,與它的傳說也一起老去。而我,雖然衰老在與日俱增,但對它神秘的前世今生仍在癡迷,那一個個名字背后的故事,再度激發(fā)我探索的熱心。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作者 | 陳鳳華
來源: 陳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