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步伐,尤其是貿易的全球化,導致外來物種的入侵加劇。目前,生物入侵已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對全球的農業、自然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生態系統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由于地域遼闊,氣候多樣,棲息地類型繁多,生態系統多樣,我國成為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作為一種入侵物種,土荊芥已經被證實對我國的農業、園林等帶來嚴重的影響。

未見其株,先聞其臭

土荊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又名臭草、殺蟲芥、鵝腳草,是黎科黎屬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生長于路邊、河岸、荒地和農田中。其原產于美洲,在熱帶及溫帶地區均有生長。1864年,土荊芥被首次發現于中國臺灣地區的臺北淡水,現廣泛分布于我國上海、江西、廣東、浙江、海南等地,并有可能進一步擴散。2010年1月7日,土荊芥正式列入中國《第二批外來入侵植物種名單》。

土荊芥的莖、葉和果實均具有強烈氣味。路旁生長旺盛時,臭氣熏天,令行人避之不及,據說連動物都受不了,其氣味之強烈程度甚至可作為害蟲驅避劑。其莖直立多分枝,高度可達1 m左右。葉片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花小、色綠。土荊芥通過種子進行繁殖,種子細小,橫生或斜生,黑色或暗紅色,平滑,有光澤,結實量極大?;ㄆ跒橄那?-9月,果期為9-10月。土荊芥喜溫暖干燥的氣候,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最佳生長地。

土荊芥植株(圖片來自網絡)

霸道雜草并非“一無是處”

土荊芥化感作用強、對生長環境要求不嚴,因而極易擴散,并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十分霸道。一旦成功入侵到新的地區,這種霸道的雜草便會破壞入侵地的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降低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一些學者已經證實,土荊芥的化感作用會抑制眾多農作物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如油菜、萵苣、小白菜、豇豆、辣椒、水稻等,并最終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發育,造成農作物減產。由于它含有毒的揮發油,被食用后會危害人體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等,嚴重影響人體健康。

不過,土荊芥也并非百無一用。土荊芥具有祛風、除濕、殺蟲、通絡、止痛等功效。其次,生代謝物之一——土荊芥揮發油,對蛔蟲、鉤蟲、阿米巴、痢疾等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此外,土荊芥對重金屬污染的環境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和抗性,可用于修復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

大片生長的土荊芥(圖片來自網絡)

霸道臭草的“驅逐令”

土荊芥本身確實有一定價值,但歸根結底,它仍是一種危害較大的外來入侵植物,并且有著毒性。目前,土荊芥在我國很多地區依然時常泛濫成災。鑒于其對入侵地的農業、園林等帶來嚴重的影響,徹底根除土荊芥,控制其危害和擴散蔓延已成為農業當前的迫切要求。

對于土荊芥的防治,主要有人工防治、化學防治和機械防治等手段。

人工防治:及時清除田邊、路邊的土荊芥,防止擴散;土荊芥萌發生長后,人工拔除。

化學防治:使用百草枯等化學除草劑進行防治。

機械防治:利用農業機械對田中的土荊芥進行鏟除。

作者:羅茗丹(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

科學性把關:徐樂天(湖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策劃:趙清建 武玥彤

編輯:盧敬雯(實習生)

來源: 光明三農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