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近期,在某短視頻平臺上,一位自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大健康行業倡導者”的用戶發布名為《這些植物油你還敢吃嗎》的視頻。

視頻表示,寫著“浸出法”三個字的油不要買,因為浸出法就是利用某種化學溶劑先把大豆玉米溶解,再把油和溶劑分離,這個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各種有害化學物質,所以大豆油玉米油就等于化學產品。

此外,該視頻還表示,吃植物油導致我國慢性病高發,并推崇古人吃豬油等動物油,貶抑現代人吃植物油。

浸出油到底是否安全?豆油等植物油還能吃嗎?動物油真的更好嗎?

圖片

網絡截圖

分析

浸出油是否安全?

所謂“浸出油”其實是從植物油料中提取油脂的工藝來說的。

目前,從植物油料中提取油脂的工藝技術主要有兩種——壓榨法和浸出法。壓榨法做的油就叫“壓榨油”,浸出法做的油就叫“浸出油”。

壓榨油是用機械壓榨方式,從油料中榨油的方法。也是最傳統的一種方法,現在很多土榨油其實都是壓榨的。

浸出油是利用化學溶劑將油料中的油脂成分溶解出來,然后與固體分離的過程,也叫浸取、抽提。它與用水浸取甜菜中的糖類、用酒精浸取中藥有效成分的原理是一樣的。

圖片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壓榨法的出油率較低,而浸出法提取油脂的效率會高很多,也就能減少浪費。并且,浸出油的規模可以做得非常大,這也是壓榨工藝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浸出工藝逐漸成為目前油脂加工廠的主流做法。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超過90%的植物油都是用浸出法制取的。

很多人擔心浸出油用化學試劑浸泡,會有化學物質殘留。其實,浸出法用的“植物油抽提溶劑”是國家專門為植物油提取所生產的食品級專用溶劑,在整個生產過程不與油脂發生任何化學反應,并且在后續的精煉過程會被完全脫除。

因此,無論是壓榨法還是浸出法,只要是按照國家標準生產并達到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的成品食用植物油都是安全的。

豆油等植物油導致慢性病增加?

上述視頻稱,“豆油本來是用來點燈的,后來國外發明了豆油的精煉工藝,被國內引進之后各種慢性病的比例也逐漸上升。”

植物油真的是慢性病的禍首嗎?

其實,將慢性病發生率增加的原因都怪在豆油等植物油上過于偏頗。

實際上,導致慢性病發生的因素有很多,也非常復雜。**比如,現代人熬夜得多了,抽煙喝酒也更多,但體力活動卻少了很多……這些可都是會導致慢性病的。

單從飲食角度來看,其他原因可能也比植物油要嚴重得多。比如,中國人的鹽攝入量大約是推薦量的2倍,鹽攝入過多也會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各種慢性病的風險。

其實,我們的問題不是吃植物油,而是油的總量吃太多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每人每天烹調油攝入量不超過25-30g。目前我國居民人均每日烹調油的攝入量已達到43.2g,大大超過了推薦量。

植物油和動物油的優劣

上述視頻推崇吃豬油等動物油,動物油真的更好嗎?

其實,動物油并不會比植物油更好。

植物油與動物油一樣,主要成分均為甘油三酯,不同的油脂其脂肪酸組成不同,常見的脂肪酸有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飽和脂肪攝入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指南建議:成年人和兒童將飽和脂肪酸攝入量減少到總能量攝入量的10%;建議用多不飽和脂肪酸、植物來源的單不飽和脂肪酸類或含有天然膳食纖維的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類)取代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

一般而言,豬油、牛油等動物油中飽和脂肪酸豐富,植物油則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從這個角度,動物油其實還沒有植物油好。

需要提醒大家,有少數植物油,如棕櫚油和椰子油,飽和脂肪酸的比例特別高。

好在,目前在我國,大家用動物油炒菜的情況已經比較少,我們的脂肪攝入中只有5.7%來自動物油。我們攝入飽和脂肪酸的主要食物來源是豬肉等畜肉。目前大概也只有30%的人飽和脂肪超過了推薦量。

圖片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如何健康吃油?

最后,為大家總結一下健康吃油小建議↓

1.注意少吃油,適量吃油。目前我們吃油的關鍵是吃太多了,是推薦量的將近兩倍。油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但不能多吃。平時還是要注意控制用量,少用點油。

2.優先選擇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植物油,少用豬油、牛油、棕櫚油、椰子油等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脂。

結論

只要是按照國家標準生產并達到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浸出油是安全的。

另外,動物油飽和脂肪酸豐富,植物油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從這個角度來看,植物油相對更健康。

作者:阮光鋒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審核:張 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研究員 醫學博士 碩士研究生導師

策劃丨鐘艷平

編輯丨李夢欣

文章由“科學辟謠”(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轉載引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