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干旱的時候,相關部門會開展人工增雨作業?而當進行人工增雨作業時,有人又對作業產生一些疑慮……關于人工影響天氣,公眾還存在不少認知上的誤區和誤解。
誤解一:人工增雨想增就能增?
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人工降雨。其實從氣象專業角度來說,應該是人工增雨。一字之差,其意義相差甚遠。
人工增雨并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的,沒有云是不能實現人工增雨的。但不是所有的云都有降水潛力,只有那些云水資源豐富的云系才有開發利用的價值。所以,人工降雨并不是憑空造雨,需要具備一定的氣象條件。
一般來說,云層厚度要大于2千米,對冷云而言,云中要有過冷水含量較豐厚的區域。其次要有降水天氣過程,有水汽輸送和上升氣流區。人工影響天氣主要對地形云、對流云、層狀云、積狀云和層積混合云進行催化劑播撒作業,當氣象部門預測到局地將迎來云團時,要選擇合適的作業時機、合適的作業部位、合適的催化劑量,才能使云滴、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引導云層盡快產生更多降水。
因此,人工增雨是一項需要“天時”“地利”多方面因素配合,才能開展的氣象科學工作。
誤解二:催化劑會造成環境污染?
人工影響作業采用的催化劑主要是干冰(固體二氧化碳)、液氮、碘化銀等,這些催化劑具有很高的成冰能力,每次作業只需要少量。以常用的冷云催化劑來說,干冰、液氮汽化后成為二氧化碳和氮氣——都是空氣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它們都是“生態安全催化劑”,不會污染環境。
目前,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中最常用的催化劑是碘化銀。長期監測發現,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使用的碘化銀用量非常小,作業區域水體和土壤中積累的銀離子濃度遠低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濃度。所以,正確使用催化劑并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誤解三:下游的雨會被“打跑”嗎?
遇到大范圍降水過程,云中所含的水汽是不斷補充的,云系隨上升氣流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在每次降雨時,云中的水汽都是充足的,人工催化影響的主要是已形成的云,但云中粒子不夠大,掉不下來的那部分水凝物,所以,人工催化作業對水汽通量的影響微之甚微。
實際上,在一定距離之外,下游降水的云體往往不是上游催化的云體。云帶是由較小的云體組成,云體不斷生消更新,不會像河水那樣,上游截流,下游就會減少。為了檢驗天氣系統上游人工增雨作業對天氣系統下游降雨量的影響,科學家先后在澳大利亞、美國、以色列、瑞士等地開展了人工增雨隨機試驗。統計結果表明,在催化區的下風向地區,降水量同催化區一樣是增加的。目前,尚無證據表明上游地區的人工增雨會減少下游地區的降水量。
當然,人工影響天氣效果評估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隨著規模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發展,氣象工作者對人工增雨等可能帶給天氣系統下游的影響保持密切關注,并做進一步深入研究。
廣東科技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把關專家 | 廣東省陽江市氣象局正高級工程師郭澤勇
編輯 | 陀艷
來源: 廣東科技報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