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表象】

“媽媽,今天老師表揚我了!”小萌一出校門就興高采烈地對來接自己的媽媽說。 “是嗎?老師為什么表揚你呢?”媽媽關切地問。 “老師說我,還有×××、×××、×××幾位同學,上課專心聽講、積極提問,專門表揚我們!” “我們的小萌真棒!” “就一句真棒就完了?應該怎么獎勵獎勵我?” “就知道要獎勵,上一次你犯錯還沒有罰你呢!功過相抵吧。” “這不公平!” “怎么不公平了?” …… 一路上,母女兩個都很不高興。

【原因分析】

本來是一件令人高興地好事,可是最終卻讓母女兩個都很不高興。類似這樣的現象在未成年人成長教育中是比較常見的,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一是獎罰不明,混淆不清。有了成績及時獎勵,出現錯誤予以適當懲處,這是管理中的基本常識。不但適用于成年人,在未成年的成長教育中更加重要。但是小萌的家長卻全都沒有實施:老師表揚小萌了,家長不給獎勵;前面犯了錯誤,也沒有相應懲罰。家長這種將“好”與“不好”混淆不清的做法,不但當下導致雙方都不高興,極有可能造成下一次孩子再有錯誤時,家長想要實施懲罰也不能順利進行,因為孩子也會用家長這一次沒給獎勵來回擊。

二是標準不定,隨意獎懲。還有的家長在對孩子的獎懲方面沒有一定之規,怎樣實施全憑自己一時心情。高興了,可以帶孩子去逛街、看電影、吃東西、買玩具等等一頓“嗨”,甚至孩子有了問題也完全不在乎。不高興了,面對孩子的偶爾一點小錯罰站、罰做家務、罰寫檢查一系列劈頭蓋臉,即使孩子有了成績也會被漠視。種種做法,導致孩子很是茫然,沒有明確的努力方向,雖然不敢犯錯,但也沒有努力的必要,相信這絕對不是我們任何一個家長所希望的結果。

三是當頭潑水,非常掃興。造成小萌不高興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小萌媽媽的溝通技巧不恰當。試想,孩子在學校受到表揚,一直都處于興奮之中,在校門口看到家長迫不及待地說出來,本以為會得到更大的肯定或者獎勵,沒想到媽媽卻提到了“上次犯錯”。這種興頭上潑涼水的做法,不只是造成孩子的一時不高興,而且還會導致他們成長進步的積極性遭受打擊,這對后期的教育管理是極為不利的。

【解決建議】

未成年成長過程中,適當的獎懲可以起到匡正方向、減少錯誤、啟發自覺、激勵斗志的積極作用。因此,家長如何實施獎懲也是有些講究的。

一是獎罰分明。獎就是獎,罰就是罰,二者一定要界限分明。獎要獎得明白,罰也要罰得清楚,真正讓孩子知道為什么受獎、為什么受罰。通過獎與罰的實施,讓孩子在整個過程中真正逐步明確什么事情該做、必須做、還要做好,什么事情不該做、不能做、絕對做不得,樹立起正確的是非觀。這樣,既能夠起到及時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的發生,又能夠不失時機的激發孩子奮發向上的積極動力。

二是以獎為主。獎罰的真實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沿著正確的道路大踏步的快速前進。所以我們絕對不能因為一點小錯誤的懲罰就給他造成陰影,進而影響主要工作。因此,“以獎為主”的大原則顯得尤為重要。家長在管理教育過程中,要盡量多的使用“獎”的方法,盡量少的使用“罰”的權力。獎的方法有很多種,不見得都要用物質,精神獎勵也非常重要,有的時候一句認可的話、贊美的話或者一個鼓勵的眼神都會收到神奇的效果。同樣,罰也如此,一句泄氣的話、打擊的話或者一個不屑的眼神,也會澆滅孩子奮發的激情。

三是標準明確。在制定標準時,一定要盡量多的把孩子在整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個方面都想得詳細具體,繼而將這些情況按照一二三甚至更多劃分輕重等級,然后對照相應級別給予相應獎罰。這樣,標準明確了,只需要按照標準認真執行就可以。家長知道怎么做,孩子也清楚該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彼此既輕松又愉快。

【經驗總結】

1.獎罰要及時。第一時間的獎罰才能起到管理的最佳效果,拖拖拉拉的處理效果不甚理想。不管是獎勵還是處罰,過了一個星期之后再實施,都算不上是及時。

2.獎罰要量化。一定要避免“大功小獎、小功大獎”和“小錯大罰、大錯小罰”的處理方式,制定了具體量化的獎罰標準,就要一絲不茍的嚴格執行。

3.杜絕“功過相抵”。個別家長習慣用功過相抵來處理問題,孰不知這樣會極大地打擊孩子積極進取的上進心,導致孩子不出問題也不出成績。

來源: 柳州市科普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