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人在問關于銀屑病的治療問題,今天,我就做一個相對詳細的銀屑病科普,長文預警,但干貨很足。各位可以直接跳轉到感興趣的部分。但如果有耐心,還是希望大家系統(tǒng)地了解一下這個麻煩的疾病。

01,關于銀屑病

首先,我們先做一個綜合性的介紹,希望有助于大家對銀屑病的正確認知和治療。

得了銀屑病,尤其當醫(yī)生告訴你這是一種“終身性疾病”(大白話就是會伴隨一生,暫無法根治),很多人都會緊張焦慮。所以在開篇,我一定要先強調幾個很基礎卻很重要的事情:

不要被“無法根治”嚇到。就目前來說,絕大部分疾病可能都做不到“根治”,像我們熟知的過敏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就連感冒都經常“卷土重來”。所以不要糾結在“不能根治”上。相反,如果有任何人跟你說可以“根治”銀屑病,百分百有問題,千萬不要信。他們很可能在“藥”里摻和了大量激素或者重金屬物質,只會把病情越弄越重,還會傷害身體;

雖然不能根治,但現(xiàn)在銀屑病藥物非常多,而且已經發(fā)展到有各類靶向藥物(下文有詳細科普,值得耐心讀下去)可以用,口服或注射都有,可以治得非常好。但前提是要去正規(guī)醫(yī)院就醫(yī)用藥;

銀屑病不是傳染病,不傳人不傳人不傳人;

情緒、壓力會誘發(fā)銀屑病發(fā)生和加重,但反過來也可以緩解病情。所以調整好心態(tài)很重要。

總結出上面這些點是希望快速幫助大家放下心理包袱,理性、科學地去看待這個疾病。

02,什么是銀屑病?

銀屑病是個體與環(huán)境相互影響誘發(fā)的免疫介導的慢性、復發(fā)性、炎癥性、系統(tǒng)性疾病(劃重點:不是簡單的皮膚病,而是免疫相關性疾病),典型臨床表現(xiàn)為局限或廣泛分布的鱗屑性紅斑或斑塊。銀屑病可以出現(xiàn)在全身任何部位,常見的包括頭皮、四肢等部位。主要分為尋常型銀屑病、膿皰型銀屑病、紅皮病型銀屑病及關節(jié)型銀屑病4種,其中尋常型斑塊狀銀屑病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約占總病例的80%-90%1。

銀屑病是皮膚科里的常見病,全球患病率在 0. 09% 到 11. 43% 之間2,我國的患病率約為0.47%3。銀屑病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年齡,但大多數(shù)集中在40歲以前發(fā)病,且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03為什么會得銀屑病?

銀屑病病因涉及到許多因素,非常復雜,確切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但已發(fā)現(xiàn)的常見誘發(fā)因素有:

環(huán)境因素:最典型的就是情緒和壓力。有研究顯示4,壓力、精神緊張、睡眠障礙、過度勞累等都可能導致銀屑病發(fā)生、加重或者復發(fā);而當精神緊張緩解后,病情也會隨之減輕。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開篇就強調,一定要調節(jié)好心態(tài),不要過于緊張。此外,常見的環(huán)境誘因還包括:吸煙、酗酒、局部損傷(如外傷)或者感染。

遺傳因素:研究顯示5,30%左右銀屑病患者有存在家族史。但不是說得了銀屑病就一定會傳給自己的孩子。父母一方患銀屑病時,其子女的發(fā)病率約為20%;而父母雙方均患病時,其子女的發(fā)病率會增高至65%。所以如果你的配偶不是銀屑病患者,不用過度擔心會遺傳給孩子。

免疫因素:之所以說銀屑病不是簡單的皮膚問題,而是一種免疫相關的炎癥性疾病,就是因為研究發(fā)現(xiàn),銀屑病的發(fā)生可能和患者部分免疫系統(tǒng)過度活躍有關6。皮膚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正常情況下,人體受到刺激后,體內各種免疫細胞就開始快速應對,命令皮膚細胞“加班加點”,加速角化增殖來提升皮膚抵御能力。但如果免疫系統(tǒng)因為各種原因失衡、過度活躍,這種“應對”就會變得無序且過度,不斷傳輸錯誤指令,使得角質不斷堆積,導致銀屑病發(fā)生。從免疫角度來理解銀屑病發(fā)病機制,這是一大進步。正因為“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才使得銀屑病的精準化治療成為了可能。

銀屑病致病因素

04如何治療銀屑病?

銀屑病的治療手段和病情嚴重程度休戚相關。患者可以用簡單的“數(shù)巴掌”,即估算“體表受累面積”(BSA)來大致評估自己的病情程度:

全身皮損面積小于3個巴掌,即BSA<3%,輕度;

全身皮損面積大于等于3個巴掌、小于10個巴掌,即BSA 3%~<10%,中度

全身皮損面積大于等于10個巴掌,即BSA 3%≥10%,重度 臨床上除了BSA,醫(yī)生還會結合“銀屑病皮損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shù)”(PASI)和“皮膚病生活質量指數(shù)”(DLQI)等幾個維度,對患者進行更綜合的評估。

評估好了病情,接下來就是“按需治療”了。一句話概括治療思路: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治療也是“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的。從緩解表面癥狀,到深入致病通路“定向”解決問題。

一、輕度:外用藥治療(又稱“局部治療”)

外用藥是銀屑病的首選治療方案。常見的藥物包括:

潤膚露(別小瞧潤膚,這是基礎)

糖皮質激素(分為超強效、強效、中效、弱效)

維生素D3衍生物(如卡泊三醇和他卡西醇)

維A酸類藥物

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等

其中,糖皮質激素是臨床上最常用的。因為它們本身有抗炎和免疫抑制的作用,對付銀屑病這種炎癥性疾病就很對路子,所以起效迅速,療效明顯。但激素藥物不能急用急停,很容易導致反彈甚至加重,而且也不能全身大面積使用。且病情不同,選擇的激素強度也不同。所以一定要嚴格遵循醫(yī)生指導,切不可自己濫用。

二、中重度-物理治療/系統(tǒng)治療

病情進入到中、重度,單靠外用藥就不夠了,需要加入新的治療方案。主要有物理治療系統(tǒng)治療兩大類。

物理治療:包括紫外線治療(光療)和洗浴療法。紫外線治療:通過一定波長的紫外線光照射皮膚表面并轉化為熱能、化學能和生物能來發(fā)揮一定的抗炎和免疫調節(jié)作用。目前認為波長在311-313 nm的窄譜紫外線(NB-UVB)對于銀屑病有不錯的療效,補骨脂素長波紫外線光化學療法(PUVA)也能夠有效地清除皮膚損害,緩解銀屑病癥狀。如果單用NB?UVB 照射療效欠佳,臨床上還會聯(lián)合局部或系統(tǒng)用藥。洗浴療法:采用溫泉、海水、沙子進行洗浴。原理主要是通過這些外部物質帶來的溫熱效應、壓力性機械作用、或者微量元素等各種理化因素作用發(fā)揮治療效果。另外還有一種日光浴,和“紫外線治療”原理一致。但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沒有經過過濾,對皮膚有一定殺傷力,所以一定不能暴曬,且要做好防護工作。

系統(tǒng)治療:系統(tǒng)治療可以說是目前臨床上治療銀屑病“高級別”手段,近年來很多創(chuàng)新療法也是出現(xiàn)在這個領域。我們可以簡單地通過“有無治療靶點”把系統(tǒng)治療分成2大類:非靶向治療和靶向治療

三、中重度系統(tǒng)治療(非靶向治療)

前文說了,銀屑病的發(fā)生和免疫系統(tǒng)過度活躍有關,所以免疫抑制就是一個治療思路。臨床上常用的甲氨蝶呤、環(huán)孢素、阿維A酸等都是傳統(tǒng)的口服免疫抑制劑。以甲氨蝶呤為例,它可以通過抑制細胞生長與繁殖來減輕角化細胞的增值速度,對各型銀屑病均顯示良好的療效,是目前治療銀屑病最常用的傳統(tǒng)藥物之一7。

但這類藥物最大的不足之處就是缺乏明確的“治療靶點”,這就意味著它們對人體免疫系統(tǒng)是一種全面抑制,類似“地毯式轟炸”,結果就是一些不需要被抑制的部分也受了影響,引起副作用。比如甲氨蝶呤最重要的兩個不良反應是骨髓抑制和肝毒性,而阿維A可能會引發(fā)血脂代謝異常等不良反應。也正因為如此,有些醫(yī)生在使用這類藥時會說像“走鋼絲”:既要治病,又要平衡好安全性。而且患者不能長期使用,使用期間也要做好定期的隨訪和檢查工作。

四、中重度系統(tǒng)治療(靶向治療)

隨著對銀屑病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已經厘清了一些核心致病通路和致病因子,使得靶向治療成為可能。

靶向治療,顧名思義就是針對某個或某幾個特定致病因子(“靶點”)進行精準干預,好處就是相較于傳統(tǒng)的免疫抑制劑來說,更加精準高效,安全性也更好。那目前已經找到哪些靶點可以用于治療呢?我們可以照著下面這種圖來簡單介紹。

靶點1: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是銀屑病第一代生物制劑的聚焦靶點,它是一種促炎細胞因子,處于炎癥級聯(lián)反應的上游啟動階段,可誘導下游的角質形成細胞產生。

治療思路:抑制過量的TNF-α產生,從而阻斷角質形成細胞過度產生,控制銀屑病。

治療方式:大分子藥物(生物制劑),所以需要注射或注輸給藥。

靶點2:白介素類細胞因子(IL)。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簡稱白介素,是一種免疫調節(jié)蛋白,其中IL-23和IL-17可誘發(fā)下游角質生成細胞生成,是銀屑病發(fā)病的關鍵驅動細胞因子,也是二代生物制劑的聚焦靶點。

治療思路:抑制過量的IL-23/17產生,從而阻斷角質形成細胞過度產生,控制銀屑病。

治療方式:大分子藥物(生物制劑),所以需要皮下注射給藥。

靶點3:酪氨酸激酶2(TYK2)。這是近年來免疫學領域的一個熱門靶點。TYK2是細胞內的一種激酶,負責介導IL-23、IL-12和I型IFN細胞因子的信號傳導。簡單來說,TYK2就像一個信號開關:開關打開,信號暢通,IL-12和IL-23就可以在下游形成TNF-α和IL-17;開關閉上,信號阻斷,下游的這些炎癥因子就無法生成。所以某種程度上,它和上面兩個靶點的治療思路“殊途同歸”。

治療思路:抑制TYK2,從而阻斷TYK2介導的IL-23、IL-12和I型IFN信號通路。

治療方式:小分子藥物,口服給藥。

靶點4:磷酸二酯酶4(PDE-4)。PDE-4是一種主要存在于免疫細胞內的代謝酶,可將細胞內的環(huán)磷酸腺苷(cAMP)分解成可促進炎癥的單磷酸腺苷(AMP)。因此抑制PDE-4活性可以升高cAMP濃度,從而減少促炎因子形成、促進抗炎介質生成,調整銀屑病炎癥反應。

治療思路:抑制PDE-4活性,減少 cAMP分解。

治療方式:小分子藥物,口服給藥。

靶向藥物是銀屑病治療的一大進步,把治療的效果、安全性和便捷性都提升了一個層次,甚至讓“臨床治愈”(即疾病控制得很好,完全不影響正常生活)成為了可實現(xiàn)的目標,這跟過去的治療環(huán)境真的是有了天壤之別!而且既有方便的口服藥,也有針劑,患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滿足精準化、個體化的需求。加上新藥也在陸續(xù)進入醫(yī)保,經濟負擔也越來越輕。所以我覺得身處在這個時代,銀屑病患者一定要有信心,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到正規(guī)醫(yī)院尋求專業(yè)醫(yī)生的幫助。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重回精彩人生。

1、《中國銀屑病診療指南(2023完整版)》,中華皮膚科雜志2023年7月第56卷第7期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Report on Psoriasis [R].Geneva: WHO,2016: 7-9.

3、丁曉嵐, 王婷琳, 沈佚葳, 等. 中國六省市銀屑病流行病學調查[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0,24(7):598?601.

4、Winchell SA, Watts RA. Relaxation therapies in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and possible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s[J]. J Am Acad Dermatol, 1988,18(1 Pt 1):101?104. doi: 10.1016/s0190? 9622(88)70015?8.

5、Zhang X, Wang H, Te ?Shao H, et al. The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psoriasis vulgaris in Chinese Han[J]. Int J Dermatol, 2002,41 (10):663?669. doi: 10.1046/j.1365?4362.2002.01596.x

6、Lowes, Michelle A., Anne M. Bowcock, and James G. Krueger. "Pathogenesis and therapy of psoriasis." Nature 445.7130 (2007): 866-873.

7、Gambichler, Thilo, et al. "Narrowband UVB phototherapy in skin conditions beyond psoria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52.4 (2005): 660-670.

來源: 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