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報紙、看手機
手臂伸老遠,腦袋往后仰,才能看清
家里隨處可見老花鏡,就怕用時找不到
外出需要看東西,發現沒戴老花鏡
老花眼雖然“不要命”,但卻嚴重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加之老花眼越來越年輕化,因此成為時下備受關注的“疾病”。網絡上有關老花眼的解讀更是隨處可見,但哪些解讀是真哪些是假呢?如何科學應對老花眼?
**老花眼只屬于老年人?**錯!38歲-48歲已有初老花癥狀。
雖然老花眼又稱為老視,但是老花眼并不只發生在老年人身上!根據《中國伴年齡相關性調節不足屈光不正患者激光角膜屈光手術專家共識(2021年)》顯示,目前全球有近四分之一人口受老視的影響。到2030年,因人口老齡化,全球將約有21億老視人群。
近年來,不少中年人甚至青年人也遭遇了“老花危機”。《老視手術矯正——第五次浪潮》一書中指出,老視通常在38歲左右出現,發病高峰為42歲-44歲。
老花眼是一種生理現象,伴隨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晶狀體硬化,彈性減弱,睫狀肌收縮能力降低而致調節能力減退,近點遠移,造成近距離讀小字越來越困難。
據專家共識,一般老視前期在35-45歲,老視早期在45-52歲,老視晚期或絕對性老視是指年齡>52歲。同時,眼科專家們也發現,目前38歲-48歲的人群,已經有很多出現了初老花的癥狀,但是大家還未察覺。即使察覺了,老花患者也普遍認為老花眼不用治也治不了,實際上這些都是認知誤區。
近視的人老了不會有老花眼?
錯!年輕時近視,老了也會老花。
不少人認為,年輕時近視,老了不會老花。但其實,近視和老花不能抵消。有人既近視又老花,需要同時準備近視鏡和老花鏡。
近視和老花是兩碼事,致病機理完全不同,是會同時存在的。隨著年齡增加,生理性調節減弱,眼睛睫狀肌調節功能下降,即使近視眼也會出現視物容易重影或串行、眼睛酸脹等一系列老花的癥狀。這也引申出當代中青年人屈光不正矯治的現狀,即自己已經是近視,卻又要迎來老花的困擾。
老花眼治不了,只能戴眼鏡?
錯!可以通過手術進行治療。
還有一部分人出現“老花眼”后不加重視,放任不管或隨便配一副老花鏡,這樣的做法也不正確。
老花患者普遍認為老花眼不用治也治不了,普遍選擇不配戴或不經檢查驗光就自行購買老花鏡。實際上,這種錯誤的應對方式將使眼睛長期處于疲勞狀態,可能導致晶體加速老化。
對于有摘鏡需求的人群來說,老花眼可以通過手術進行治療。38歲以上的中年人群對于手術“摘鏡”的需求可能更加迫切——作為職場和家庭的中堅力量,電腦辦公、手機處理工作、開車出行等多場景對遠、中、近全程視力要求都很高。
個性化屈光手術已成大趨勢,在為38歲以上調節力不足的屈光不正人群開展角膜屈光手術時,變得越來越游刃有余。如“睛春”術式,可以通過激光改變角膜Q值來增加景深,不僅可以解決38歲以上人士的近視和散光問題,還能延緩老花的發展,可謂一舉兩得。
針對廣大的中年人群,醫學上強調需要對每一位患者的個體進行精密謹慎的檢查,通過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同樣能得到非常不錯的結果。比如“睛春”術式方案能夠根據患者的條件(度數、散光、年齡、需求等),給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如何預防老花眼?
雖然說老花眼是一個生理現象,但如果在38歲就患上了老花眼,和別人在50多歲患上老花眼,生活質量受影響的差異是很大的。不管什么年齡,一定要重視老花眼,不要不當回事。
首先,要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做好防護,延緩晶狀體的老化程度。晶狀體的“頭號殺手”是日光中的紫外線,從年輕時就要開始做好眼部防曬。比如佩戴墨鏡,防止紫外線直接照射到眼睛,延緩眼睛衰老。
其次,盡可能地減少使用手機、電腦的時間,合理使用眼睛,同時要增加一些戶外活動,增加跟大自然的接觸的時間,還要增加一些有氧運動。
最后,如果感覺自己有了老花眼,也不要強行試圖通過調大手機字號、亮度來“對抗”老花眼,這樣做的后果會使眼睛的疲勞感更明顯。建議及時到眼科就診,醫生會根據患者個性化的情況,進行全方面的專業、充分的評估,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來源: 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