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飯后

你會立刻洗碗嗎

有些人成堆的泡在洗碗池里

想著休息一會再洗

還有些人攢一天的餐具一次性洗

覺得省時又省力

有一種說法是“4小時不洗碗等于吃毒”,用水泡碗時,碗里殘留的油脂為細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營養,4個小時以后細菌開始以幾何級數快速繁殖。這種說法是真的嗎?

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

為什么是“4小時”?

餐具清潔技巧你了解多少?

還有哪些注意事項?

4小時

人體腸道傳播疾病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像沙門氏菌、變形桿菌、副溶血弧菌、痢疾桿菌等,其中有些細菌很容易附著在用過的碗周圍。

細菌繁殖是有規律性的,在進入新環境后,約1到4小時內是它的適應期,體積增大,但并不分裂,為今后的繁殖準備必要的條件。

在8到18小時內,細菌開始以幾何級數快速增殖。如果按20分鐘繁殖一代計算,1個細菌1小時可分裂成8個,10小時后1個細菌可分裂為10億個以上。

用水泡碗時,碗里殘留的油脂會成為細菌培養基,為細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營養,造成細菌快速大量繁殖,于是就有了“4小時不洗碗等于吃毒”的說法。

但也有專家指出,致病菌需要達到一定數量才會造成中毒感染的危害。平時洗碗時除了清水沖洗,還會使用洗潔精等清潔用品,這些清潔用品一般都有殺菌功效,所以致病菌達不到一定量,而人體又有比較強大的免疫力,因此不容易引發中毒感染。

此外,細菌繁殖也需要一定的環境,像沙氏門菌雖會在泡碗的過程中產生,但速度較慢,其最適繁殖溫度是37℃,也就是說,自來水并不是最合適的繁殖生長環境。

綜合來看,4小時不洗碗等于“吃毒”有些言過其實,但囤積臟碗的行為也是不可取的,有害菌滋生太多或是清潔不徹底,會導致“病從口入”,建議在細菌還沒有大量繁殖的4個小時以內及時清洗餐具。

餐具清潔技巧

1、洗碗前先清理殘渣

吃完飯收拾碗筷時,先將餐盤上的食物殘渣倒進廚余垃圾桶,如果碗碟里有動物油脂,先用吸油紙或者廚房紙擦掉一部分,然后再開始清洗,否則殘渣和粘稠的動物油脂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容易造成堵塞。

2、燒焦的鍋先浸泡

如果鍋糊掉了,就先放進些溫水泡一泡,再刷洗干凈。如果刷不掉,可以將醋和水倒入鍋內煮沸后熄火加入兩勺小蘇打,等小蘇打氣泡消失后輕輕刷洗干凈即可。如果還有殘留的焦底,就加一勺小蘇打滴幾滴水攪成糊狀后刷洗干凈。

3、洗滌劑要適量

不是洗滌劑越多就越能將污漬清洗干凈。洗滌劑用量過多,不僅傷手,而且還易造成洗滌劑殘留在碗碟中。另外,碗碟用洗滌劑洗凈后,還要用流動的水再將碗碟擦洗一遍。

4、不同的餐具清潔方式不同

木制餐具在使用后,應立即用冷水浸濕的海綿或紙巾擦拭。清洗的時候不要將其放置水中久泡,也不能放入洗碗機中清洗。清潔完畢后,可以涂抹一點植物油進行保養,也可以用一片檸檬擦拭表面來驅除異味。

金屬餐具、鐵鍋等洗完以后一定要用干凈的軟布抹去上面的水分,及時擦干。
5、餐具要定期消毒

從健康衛生的角度考慮,最好定期給所有碗筷進行消毒。 如果家中購置了消毒柜,定期用消毒柜消毒即可。如果沒有消毒柜,可以采取高溫消毒的方法,煮一鍋水,把洗干凈的碗筷放進去煮10分鐘,同樣有消毒作用。

其他注意事項

1、餐具沒干就摞在一起

家用電器研究院曾做了一組試驗,該試驗設置了兩組對比。

試驗員首先給餐具進行了消毒,在餐具表面涂上了無菌肉湯,之后將餐具分為兩組,其中一種碗盤清洗后直接摞起來放到了碗柜中儲存,另一組洗后立著放于置物架上,并放于通風處。

三天后對比顯示,立著餐具的菌落總數為8000cfu/套,符合我國相關衛生標準,而摞著放的細菌數量是560000cfu/套,為立著放的70倍。

所以清洗過后的餐具要立起來放于通風處,不僅能瀝干水分,還不易滋生細菌。

2、餐布當成“萬能布”

有些小伙伴為了讓碗盤快速干燥,會直接用餐布擦干,但我們的餐布可能并不干凈。很多家庭將餐布當成“萬能布”,擦完碗又去擦桌子、灶臺等,衛生很難保障。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做過一項家庭調查,如果清潔不當,每塊餐布的細菌總數可高達數十萬個

所以洗完的餐具自然晾干即可,餐布要做到專布專用,每次使用完后清洗干凈,還要定期用熱水消毒、更換。

來源: 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