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證第三屆中國老年健康知識大賽學健康知識的科普效果,主辦方向各醫院征集了各類適合老年人學習的健康科普文章,我們將通過”健康大講堂“欄目陸續分享。今天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洪涵涵帶來關于慢阻肺的相關科普文章,歡迎老年朋友們學習。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持續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其氣流受限多呈進行性發展,與氣道和肺組織對香煙煙霧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的異常慢性炎癥反應有關。
來源:圖蟲慢阻肺的“三高一低”: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低診斷率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2017數據顯示,我國慢阻肺死亡人數居全球首位,每年死亡近100萬人,僅次于心腦血管病和癌癥。世界衛生組織數據也顯示,我國慢阻肺死亡率居各國之首,目前已成為居民第三位主要死因。我國慢阻肺總患病人數約1億人,長期的經濟負擔與精神壓力給患者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慢阻肺的發病可給患者肺功能帶來極大的、不可逆的損害,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勞動生活,造成殘疾。因此在高發病率的基礎上,由慢阻肺引發的高致殘率也同樣觸目驚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慢阻肺的全民普及度并不高。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2%的慢阻肺患者報告過有一次肺功能測試,公眾對慢阻肺疾病的認知相當匱乏。
**為什么會患慢阻肺?**1. 吸煙或長期“二手煙”污染
研究表明,慢阻肺患者群體中,有吸煙史的比例高于90%。煙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化學物質可導致氣道損傷、氣流受限。二手煙的煙霧中化學物質燃燒更充分,毒性更高。
2.生活地區環境污染嚴重、長期接觸粉塵、有毒有害氣體、重金屬顆粒物等
研究表明,生活環境污染程度、職業粉塵、有害氣體等暴露程度與慢阻肺發病率呈正相關。減少污染與有害物質暴露可降低慢阻肺發病率,改善慢阻肺病情發展。
3. 年齡超過35歲
客觀數據顯示,慢阻肺屬于老年慢性疾病,但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主要與吸煙人群增加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肺功能逐漸下降,同等條件的風險暴露更容易導致慢阻肺的發生。
4. 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肺氣腫等既往史
哮喘等疾病受遺傳、環境因素影響,使氣道呈高反應性,進而發生氣流受限、氣道重塑,最終發展為慢阻肺。
5. 感染因素
病毒、支原體、細菌等感染,尤其是幼兒期多發的下呼吸道感染,是導致慢阻肺形成的重要原因。感染因素可造成氣管、支氣管粘膜的損傷和慢性炎癥,損害肺泡等肺組織,造成不可逆的肺功能下降。
來源:圖蟲**這些“信號”,應警惕慢阻肺!**慢阻肺最常見的呼吸道癥狀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或氣促、喘息、胸悶等。慢性咳嗽隨病程發展逐漸加重,可終生不愈。呼吸困難是慢阻肺的標志性癥狀,發病初期可于勞力后出現,進展后在日常活動或平靜狀態下也可出現。慢阻肺早期癥狀易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相混淆。
來源:稿定素材肺功能檢查,一吹就搞定!
慢阻肺診斷金標準是肺功能檢查。肺功能檢查是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輔助檢查,內容包括肺通氣、肺容量、肺換氣以及呼吸動力功能測定。檢查的方法較簡單,無創無痛。受試者用鼻夾夾緊鼻子,含住口含嘴,根據檢查者指令做平靜呼吸或最大力量的吸氣及呼氣。有吸煙史、家族病史、長期暴露于粉塵或有毒有害物質環境、長期呼吸道感染、年齡超過40歲者屬于慢阻肺高危人群,應當早期、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
肺功能檢查也有一定的禁忌癥,不適用于患有心臟疾病,或部分臥床,無法采取坐立體位的患者。
來源:圖蟲**已經患有慢阻肺,我該注意些什么?**1. 戒煙
直接吸煙或間接吸入二手煙都是慢阻肺的高危因素,且二手煙在有害物質充分燃燒后產生的化學物質毒性更強。慢阻肺患者必須戒煙,并盡量遠離彌漫二手煙的場所。
來源:圖蟲2. 環境改善
應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改善居住與生活環境,避免長期生活在空氣質量差的地區。減少粉塵、化學物質、重金屬顆粒物等造成的職業暴露,保持室內通風。
3.飲食
**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會增加二氧化碳產生,導致二氧化碳潴留,進而導致患者呼吸困難加重。
**高蛋白飲食,增強機體免疫力。**如蛋、魚類、豬肝、瘦肉等。減少奶制品的攝入。奶制品可使痰液粘稠不易排出,易導致肺部感染或感染加重。
**高維生素飲食。**可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增強支氣管粘膜防御力,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呼吸道感染。高維生素飲食可起到支持療法的作用,進而改善慢阻肺的癥狀體征。
4. 生活習慣
堅持運動,健康飲食,提高自身免疫力。尤其是冬天注意保暖,可通過冷水洗臉、加強體育鍛煉等提高機體耐寒能力。適當進行呼吸功能鍛煉,可通過吹笛子、呼吸操、瑜伽等增強肺功能。
5. 早期篩查
40歲以上人群屬于高危人群,建議每年篩查一次肺功能。
6. 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可顯著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發病率。一般推薦慢阻肺病人每年堅持接種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提高機體免疫力。對于≥50歲的慢阻肺患者,推薦接種帶狀皰疹疫苗。
7. 積極治療
遵醫囑按時規律服藥,定期復診。吸氧可改善機體攝養不足的情況,呼吸困難癥狀嚴重者可進行家庭氧療。患者可在居家條件下每日持續低流量低濃度(1-2L/分)吸氧,吸氧時間每天>15小時。在家庭氧療的過程中,應做到“四防”:防火、防熱、防震、防油。氧療裝置應定期更換、清潔、消毒,確保安全用氧。
來源:圖蟲作者簡介:
洪涵涵,女,副主任護師,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護士長,上海市護理學會呼吸護理專委會委員,黃浦區護理學會內科護理專委會委員,從事呼吸臨床護理工作20余年,主持獲批校級院級課題多項,SCI及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獲批國家實用新型專利4項,致力于科普傳播工作,發表科普作品多篇,獲上海護理學會二等獎。
來源: 科普健康教育工作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