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搞懂大模型的實用價值
最近幾個月,人們逐漸從對ChatGPT等大模型的狂熱期,進入功能實際應用的理性冷靜期。
一方面是各種大模型評測報告的效率提升多少多少,另一方面是對大模型在實際場景中尷尬效果或幻覺的質疑。
企業在評估大模型應用場景的時候,不同聲音都集中在大模型的價值衡量與投入產出實際效果的爭議上。
據筆者個人體驗與理解,其實這些爭議大多因人們對大模型是桔子還是蘋果的不同立場而產生,是缺乏大模型深入使用和體會導致。
個人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一、大模型擅長:方向的指導,框架的梳理,跨領域的關聯,成體系的想法。看看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陶哲軒怎么利用大模型助力自己的數學研究就秒懂;
二、大模型不擅長:開箱即用,五彩斑斕的黑,細枝末節的事實,腦筋急轉彎。人們對超人的期待可以理解,但大模型說臣妾做不到“無人全自動黑燈”。
總結一句話:大模型的價值屬于“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范疇。導師可幫你參謀論文題目,還可以不斷給各種建議,但他沒法替你完成論文。
作者:王慶法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學者,數據領域專家,首席數據官聯盟專家組成員
來源: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