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長期的996、熬夜以及久坐,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患上了“慢性病”。就比如甲狀腺結節、肩周炎、膽囊炎、慢性胃炎等等,不知不覺就都來了,而慢性病,漸漸也成為了年輕人生活中的一根棘刺,如影隨形......
作為研究衰老和長壽的科技工作者,對“年輕人都是慢慢有病的”這句話很有感觸。由于經常和醫院打交道(主要是涉及到采樣),常會聽到這樣的話“好端端的怎么忽然就病了”,其實對于這個,我真的想說,很多病,都不是忽然發病的,而是很早之前都有征兆了,只是沒被重視,最后不斷的惡化,直到形成嚴重的病癥。今天就給大家聊聊年輕人“慢性病”這個事。
01 大部分病都是慢慢得的
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疾病,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等慢病,甚至包括癌癥,都不是短期內形成的。比如糖尿病,對于成人來說,常見的是二型糖尿病,這種病的病因是胰島素不能有效發揮作用所致。然而,二型糖尿病并不是一個忽然的過程,而是逐步形成的,其主要致病因素過多攝入高熱量飲食、肥胖,以及缺乏運動。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形,很多人不加注意,最終不斷積累損傷,直到胰島素無法應對體內得代謝,于是就發病了。
而近些年,很多慢病有低齡化的趨勢,還用上面提到的二型糖尿病為例,這種病又被稱為成年型糖尿病,一方面是因為這種病和那種天生胰島素障礙的一型糖尿病不一樣,另一方面就是這種病發病一般在35-40歲以后,因此被叫做成年糖尿病。但是近些年來,2型糖尿病近年來有年輕化、低齡化、幾何級化發展的趨勢,其發病年齡越來越低,患病群體開始朝著年輕群體發展。
(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糖尿病調查,現實二型糖尿病發病率總體增加)[1]
究其原因,一個重要因素是飲食結構的變化。近些年來,隨著農業和工業的發展,我們的食物不再像歷史上那樣短缺,而各種高營養的食物頻繁成為很多人的主食,于是就導致共同導致了我們今天的膳食結構反而很多時候不大合理。
再加上很多人年輕人缺少運動、愛熬夜、辦公室久坐、飲食不注重健康,于是就是攝入越來越多,消耗卻不升反降,最后就是高脂高糖食物過多攝入,導致機體營養過剩。而我們體內的胰島素等還沒有進化適應當前的飲食變化,于是就出現了二型糖尿病。類似的情形在許多慢病中都一樣存在,可以說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慢病纏身”
那么我們是否對此一無所知呢?答案是否定的。
02 值得關注的體檢和亞健康
其實就像上面說的,很多病,并非沒有特征的,我們每年體檢的時候,都會看到各種體檢指標,很多人對此都不怎么看重。只有那些被標明異常值的才會偶爾留意下,比如體檢中常見的尿酸高、輕微脂肪肝之類的,都是慢病征兆,比如脂肪肝,最早是輕微的,醫生往往建議調整飲食多加運動,不過很多人都覺得輕微的無需手術,所以直接就忽略了。或者覺得自己年輕,能夠扛過去,但是這種情況如果繼續發展下去,那么就會形成重度脂肪肝,進一步就是肝硬化了,而這個時候,可能普通手術都不管用了。
再比如那些看起來正常的指標,也不能忽視。這些指標可不簡單,很多指標都是我們身體狀況的反應。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個指標是在某一個正常范圍內,就覺得萬事大吉了。但是忽略了縱向的變化,其實很多指征是一個縱向變化過程,預示了身體狀況的變化。以體檢中的常見指標總膽固醇為例,這個是血脂指標,也是很多慢病的指征之一。正常范圍是2.33-5.18mmol/L,如果你的指標連續幾年雖然在正常范圍,但是呈現了逐步升高的趨勢,那么你就要警惕了,這意味著,雖然你可能沒表現出任何癥狀,但是總膽固醇其實在逐步升高過程,這更深刻反映了機體的持續性變化。所以保留好體檢報告,然后留意這個動態變化。,如果繼續發展下去,那么接下來可能就要突破上限了,最后會引發慢病發生。
03 慢病之難
很多情況下,慢病的發展是逐步的,但確實也給很多人帶來了許多不便,當慢病來襲,藥物就成了常規消耗。
常言病去如抽絲,對于慢病來說,來的時候慢慢積累,去的時候更是艱難,甚至光是維持都難。于是不少慢病成了常年藥罐子。在我們采樣過程中就遇到大量這種情況,比如曾經做的一個關于糖尿病采樣中,遇到了許多這種情況,這些人不少在35-45歲之間,可以說處于奮斗期,這個時候也是大家常說的中年危機時候,上有老下有下,中間還有房貸、車貸,如此沉重的經濟負擔,會讓很多家庭因此而陷入困境。而糖尿病帶來的不僅是身體上的不適,還需要天天吃藥,而且藥物往往也不低廉,這更給個人經濟和家庭經濟狀況帶來了影響。
所以,對很多年輕人而言,體檢都成了一場無情的審判,往日里自己埋下的不健康的“種子”,在平日里漸漸發芽,等到體檢過后都暴露無遺。生病不光讓自己曾經自己努力工作賺來的積蓄打了水漂,還讓身體也承受了相當的痛苦,尤其是像慢病這種長期消耗性的疾病,更是沉重的經濟負擔。盡管目前已經有慢病醫保了,但是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如果還沒有進入慢病階段,還是應該及時地調整個人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多運動,健健康康的活到老,這樣才是最好的方式。
1 Grinstein, G., Muzumdar, R., Aponte, L., Vuguin, P., Saenger, P., & DiMartino-Nardi, J. (2003). Presentation and 5-Year Follow-Up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African-American and Caribbean-Hispanic Adolescents. Hormone Research in Paediatrics, 60(3), 121–126.
來源: 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