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裊裊涼風動,凄凄寒露零。”秋寒初臨,露染山河。作為自然界萬物從豐盛到凋敝的過度,寒露是四季流轉中第一個出現“寒”字的節氣。
以五天為一候,古人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但不止草木花鳥,開始穿起長褲長褂的人們也清晰感受到天氣的變化。
為此,記者采訪到河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仲景學院)方劑教研室副主任張業,為網友帶來一份驅寒“熱”知識。
第一個“寒”字到了——
白露身不露 寒露腳不露
“每年寒露時節前后,有些人會出現手腳涼、口干、食欲下降等臨床表現,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寒淤(濕)體質。”張業告訴記者,寒淤(濕)體質主要是由身體內部陰氣過盛、陰陽失調、氣血瘀滯等原因引起,隨著天氣轉涼,這一體質常常會導致營養物質消化和吸收功能的下降,也讓驅寒成了這時的關鍵詞。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理論,張業建議從生活的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寒瘀(濕)體質的調理,“除了要及時添加衣物注意防寒保暖,特別要保護好我們的腰骶部、小腹部、膝關節及足部等下半身關鍵部位。現在,很多人的穿衣習慣并不太注重下半身保暖,秋天還穿著露腳踝的褲子、露腳后跟的鞋子,這樣一來寒氣就極易從腳底侵入體內,甚至有年輕人因此而膝關節疼痛”。
為什么要專門提到足部保暖?張業解釋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從仲秋到季秋,雖一字之差,這句諺語卻提到了蘊藏在“寒從腳起”背后的中醫藥知識。“腳為經絡之根,因為人的足部距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少,且腳部的脂肪層較薄,最易受到寒邪侵襲,所以當足部感寒時,會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讓病邪乘虛而入,輕則傷風感冒,重則誘發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
驅寒“熱”知識——
正確泡腳可疏通經絡
“寒露過后,涼鞋、短褲全要收起來。可以通過適度運動、穴位按摩、局部艾灸、喝寒露茶等方式注重下半身的保暖,也可以通過泡腳改善身體免疫力。”張業帶來的這份驅寒“熱”知識,需要始于“足”下。
泡腳
“泡腳主要是借藥物熱力直接透達,用來浸潤、溫煦足底反射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和自我保健的目的。”作為人體經脈的聚集之處,中醫認為腳為精氣之根。足掌有300多處穴位、67個反射區,身體十二條經脈中有六條需要通過足部,三條陽經(膀胱經、胃經、膽經)的終止點和三條陰經(脾經、肝經、腎經)的起始點,都在腳上。所以,正確的泡腳可以疏通經絡、刺激足部穴位、溫補下元、改善睡眠,是驅寒除濕的不錯選擇。
推薦藥材:紅花、生姜
“艾葉、生姜偏溫性,用來泡腳可驅寒保暖;桂皮可以起到溫腎消腫作用;紅花主要功效為活血通經,祛瘀止痛,泡腳能夠預防凍瘡;花椒屬祛寒類中藥,能祛除里寒,扶助陽氣,善散陰寒之氣,助元陽之不足,利氣行水。”除了推薦易得的中藥材,張業還提到,“泡腳最好時間是在晚飯后1小時或臨睡前,每次泡腳的時間一般以30分鐘至45分鐘為宜”。
何謂正確泡腳——
給“足”溫暖也要對癥下藥
時下,伴隨著清秋的到來,不少人已經把泡腳養生提上了日程。可網友“知了睡了”有個疑惑:“我看網上好多人流行用藿香正氣水泡腳,有人說能祛濕,但有人居然泡完腹瀉了,這是咋回事呀?”
張業建議,如果選擇用中藥泡腳,還是要先辨證明確自己的體質,對癥下藥才可以對身體有益。
記者也了解到,泡腳并不適合所有人,“比如,糖尿病患者末梢循環差,對溫度敏感度低,容易被燙傷,需要嚴格控制水溫及泡腳時長,防止皮膚破潰、感染;靜脈曲張患者泡腳后會使局部血流量增加,加重靜脈回流負擔,使病情加重;兒童經常泡腳會導致足底韌帶松弛,不利于足弓形成和維持,增加形成扁平足的風險”。
寒露開始,天地間平添了一份清涼與空靈。當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和學習,可以用一盆熱水泡泡腳,既舒筋活絡,又驅散疲勞。
來源: 大河網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