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文勇 北京電力醫院 主任醫師

審核:范 磊 北京電力醫院 主任醫師

繪圖:姜京安

我們每個人生活中都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疼痛經歷。對于疼痛看法也不盡相同,但其中存在一些誤區。10月16日是今年的世界鎮痛日,這是國際社會為疼痛所設立的專門的紀念日,讓我們一起為消除疼痛認識誤區、規范疼痛治療而努力。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了解疼痛基本知識

近年來疼痛相關的問題在醫學健康領域日益受到重視。1995年美國疼痛學會主席 James Campbell 教授提出將疼痛作為繼體溫、血壓、脈搏、呼吸之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2001年亞太地區疼痛論壇與會專家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理念。2002年第10屆國際疼痛學會IASP大會達成“慢性疼痛是一種疾病”的共識。2007年國家衛生部發布文件,下達關于在《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中增加“疼痛科”診療科目的通知。至此“疼痛科”真正成為臨床新增的患者可以直接選擇看“疼痛病”的一級診療科目。國際疼痛學會宣布從2004年開始將每年10月的第三個周一設為“世界鎮痛日”。這一系列的疼痛相關事件充分顯示疼痛在群眾健康生活中的至關重要地位。

疼痛是一種主觀令人非常不愉快的內在感覺和情緒上的復雜感覺,是身體受到某種傷害刺激后發出的警示信號,這種刺激可能來自體內也可能來自體外。導致疼痛的因素很多,疼痛的感受千人千面,但綜合而言疼痛對于人身體百害無一利。疼痛需要及時治療,不能簡單化對癥處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疼痛問題,必須按照科學、合理、規范的原則進行治療。疼痛診療程序上首先需要明確疼痛的病因,然后在積極處理導致疼痛的原發疾病的基礎上給予合適的鎮痛處理。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些緊急病癥伴發的急性疼痛在未診斷清楚之前提前鎮痛需要慎重,因為鎮痛可能會影響或掩蓋疾病的病情發展而引起臨床誤判,導致病情延誤甚至影響患者的預后。

二、消除疼痛認識誤區

圖4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關公刮骨療毒是廣為人知的關于疼痛的歷史軼事,關公面對疼痛的大無畏精神千百年來世代傳頌,也一直被視為英雄所特有的形象氣質。在那個條件極其有限的時代,為救命治病除了忍別無他法,忍痛實屬無奈之舉。受到多年來歷史與現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認為疼痛不可避免、疼痛很正常的想法存在一定的空間。包括部分專業醫療人員在內仍有部分人對手術怎能不痛的固有觀念及習慣性口頭禪毫不避諱。祖國燦爛悠久的歷史沉淀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名醫華佗的“麻沸散”藥方雖早已失傳,但這一發明創舉足以證明當時我國已經具備對疼痛處理的成熟認知思維和處理能力。隨著疼痛醫學的發展及知識更新,對于疼痛的認識誤區需要厘清。

誤區一:把醫生作為疼痛判別的主體

疼痛的主體應該是患者,因此,用醫生主觀評價判定患者疼痛與否以及疼痛的程度,并以此來作為衡量患者是否需要應用鎮痛措施是不符合疼痛科學的,也是需要徹底改變的。 疼痛是主觀感覺,因此,疼痛與否應該是以患者切身感受及說法為主要參考,正如“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口號一樣,每位患者對于自身的疼痛最有發言權,對于影響生活質量的疼痛理應得到合理有效的處理,必須堅決維護患者所享有的鎮痛權。

誤區二:使用鎮痛藥會成癮

圖5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談到疼痛一些人首先就會想到使用鎮痛藥就會成癮,對成癮的恐懼寧可忍受疼痛煎熬也堅決拒絕使用鎮痛藥,這種思維下產生很多關于疼痛治療的誤區,也成為疼痛治療的一大障礙。 盡管治療疼痛藥物中的部分阿片類鎮痛藥在大劑量長期使用后可能會產生身體或精神依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成癮。但大多數在專業疼痛醫師科學合理指導用藥的情況下,短期使用適當劑量的阿片類鎮痛治療藥物不會產生成癮。而且治療疼痛的藥物除了可能導致成癮的阿片類藥物外,很多沒有成癮作用的非阿片藥物也可以根據病情單獨或輔助使用,同樣可以產生良好的鎮痛作用。此外,多種非藥物疼痛治療方法在疼痛治療領域亦有廣闊的應用天地。

誤區三:疼痛治療必須達到完全不痛

患者對于鎮痛要達到的目標效果很容易產生誤解,有人以為鎮痛就是要達到完全不痛才算有效,這既是不科學的,也極可能成為疼痛治療過程中醫患矛盾產生的根源之一。

圖6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疼痛是一種主觀感覺,因此,疼痛很難像其他的一些量化檢查化驗指標能用客觀的方法進行評價。但是疼痛治療作為醫學科學的一部分,需要有客觀的評價方法和量化的評價指標,目前臨床上常用一些簡單易懂的描述量表評價疼痛,比如廣泛使用的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就是把疼痛量化為0~10之間的數字,0代表完全不痛,10 代表最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由患者用數字描述自己所處的疼痛狀態。一般中重度疼痛需要控制疼痛評分在4分以下,也就是輕度疼痛即可。

圖7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誤區四:把疼痛進行簡單個體間的類比

疼痛具有個體化的特征,不能進行簡單類比;同樣的疼痛情況有人說一點不痛有人說痛死人了,還可能會責備一番,你看你咋這么嬌氣呢?這些說法其實既不科學也不正確,每一個人的疼痛閾值是不一樣的,對于疼痛的接受程度與感受就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人體感知疼痛是由疼痛感受器感受的,無論數量還是敏感性都存在個體差異。疼痛的發生機制極其復雜,包括環境、情緒、心理等在內的多種因素都會影響疼痛。所以疼痛感在不同人之間并沒有絕對的類比性,就如同除了關公大多數人不能夠對刮骨療毒可以泰然自若地忍受一樣。有人天生怕痛還真不能簡單定義為矯情。大多數人還是對疼痛尤其是重度疼痛存在發自內心的恐懼,甚至會伴隨嚴重的軀體反應。因此,不能機械地進行簡單類比。這也反映出疼痛治療的復雜性、個體化的特征。

圖8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三 、科學規范化鎮痛治療

疼痛的發生機制很復雜,迄今并未完全研究清楚,很多仍屬于推測,疼痛學科未來依然有很長的路需要走。治療疼痛必須系統化、規范化。每個患者的接診工作需要經歷詳盡病史詢問采集、認真查體、加以必要的輔助檢查,診斷、鑒別診斷多個步驟,確定診斷的同時要避免誤診。患者因疼痛就診,接診醫生未深入檢查僅對癥處理導致原發腫瘤失去最佳治療時機的案例報道非常令人心痛。提示疼痛診療不能敷衍了事。對疑難復雜罕見病例需要聯合多學科專家共同會診。疼痛不僅影響患者情緒,還可導致睡眠障礙,降低機體免疫力,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增快,甚至心臟病發作。遷延不愈者可發展為慢性疼痛。疼痛的治療方案包括簡單的藥物治療、理療、局部藥物貼敷或局部注射鎮痛藥物、介入以及神經阻滯治療等等,少見的特殊疼痛還可能需要手術治療。慢性頑固性疼痛需要長時間多個療程的治療。

圖9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總而言之,疼痛是病,治療應該積極,據文獻報道,相比于一些發達國家我國的鎮痛藥物的使用總量及人均量仍偏低,由于對于疼痛認識的差異加上各種條件限制、醫療資源分布的差異等多種因素,一些晚期腫瘤患者的頑固惡性疼痛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提高生活質量,還給患者生活尊嚴,普及疼痛科普知識,消除疼痛治療誤區,減少疼痛發生,提供安全、可靠、舒適化的無痛體驗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倪家驤,孫海燕,主譯.疼痛治療技術[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11.

[2]鄧小明,姚尚龍.現代麻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