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前后是挖野菜的高峰時間,不管是在郊外,還是在森林公園里,甚至城市綠化帶都有挖野菜的人,這樣采挖得來的野菜真的有安全嗎?真的對我們的健康有好處嗎?
我們一定要先明確一個事實,我們的祖先用了8000年發展農業,所有好吃的有營養的植物都被我們送進了菜地和農田,出現在菜市場之中。而野菜之所以還是野菜,那一定是有他的天然缺陷的。
不好種是野菜的天然缺陷,薺菜是大家都喜歡的野菜,但是長期以來,薺菜都是邊緣化的蔬菜,并沒有被大規模種植,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出在種子身上。薺菜的種子非常小,每1000粒種子的重量只有0.09-0.12克,這相當于兩粒大米的重量。這些細如塵土的種子,很難播種,幼苗也很難照料。再加上薺菜種子成熟之后,還需要一段時間低溫處理,才能發芽,這就大大限制了薺菜的生產。
即便種得出來,野菜的產量也無法滿足需求。每一畝馬蘭頭的產量在500-600公斤,而一畝大白菜的產量可是高達6000公斤。兩者的供給能力,高下立判。
有人說野菜有營養啊,這倒有點道理,比如說小黃花菜中的維生素C含量高達340毫克/100克,灰灰菜的維生素C含量達到了72毫克/100克,這樣的含量遠遠高于大白菜的維生素含量47毫克/100克。可是,小黃花菜有毒,灰灰菜口味不好,要按照大白菜的進食量吃,那就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了。
大家有沒有發現,幾乎所有野菜都是一個做法,一個滋味,先浸泡,再焯水,再浸泡,再加油鹽和大蒜調味,絕大多數野菜經過這番折騰,出來的味道都是一樣的。
炒野菜(配圖來自圖蟲網)
為啥需要上述操作呢?那是因為絕大多數野菜都是苦且有毒的!
各種生物堿是植物的防身利器,龍葵堿會抑制我們的中樞神經的活動,并且作用極快,如果不及時就醫,很可能有生命危險;而秋水仙堿更是會影響細胞的分裂過程,嚴重地甚至會造成組織壞死。
說一組數字,大家就能明白生物堿的可怕,200毫克的龍葵堿就可以讓人中毒,只需要40毫克秋水仙堿就能將一個50公斤的人致死。更兇猛的烏頭堿,3到5毫克就能取人性命。2010年新疆托里縣的6名工人將烏頭嫩葉誤認為野芹菜食用,結果導致6名工人中毒身亡。
比起生物堿來說,氰化物也不是善茬。我們經常在蕨菜和野杏仁兒中遇到這種物質。相對于生物堿,氰化物通常有更強的迷惑性,它們通常是以糖苷的形態存在的,這個時候是沒有毒性的。一旦進入消化系統,水解會釋放出氫氰酸,這種化學物質會抑制細胞的呼吸作用,結果整個人體都停工了。到這時,中毒就不可逆轉了。50~100毫克氫氰酸就可以致人死亡,這只是相當于吃下二三十顆苦杏仁而已。蕨菜中的氰化物一樣兇猛,如果不進行適當的處理,一樣可以帶來生命危險。
與生物堿和氰化物相比,木藜蘆毒素要算是小眾毒素了,它們通常出現在杜鵑花等杜鵑花科的花朵之中。這種毒素在低劑量時會提高神經的興奮性,而大劑量時又會提高神經的興奮性。在食用過多時,引發會抽搐,昏迷,甚至引發死亡。
除了上面說的毒性的苦味兒物質,植物中還有很多無毒或者毒性不大的的苦味兒物質,比如萜類化合物(葫蘆素、檸檬苦素),苦味肽(大豆水解產物),糖苷類(茶多酚)等。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阻止動物去啃食植物。
需要注意的是,人類喜歡采食的野生植物部位,比如嫩芽,花朵,嫩葉,恰恰是植物最寶貴的部位,它們自然會在這里囤積大量的防御物質,吃下去結果如何,那就不言而喻了。
總的來說,在能夠明辨種類,偶爾嘗一下特定種類的野菜,也是品嘗春天的方式之一。但是要想奔著某些特定的健康需求去吃,那還是趁早放棄吧。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史軍
審核:王康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