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慶:“改良八法”助力糧食增產

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雙榆樹鄉,通過多年實踐摸索出“鹽堿地改良八法”,形成符合大同區域鹽堿地特性的改良技術,預計今年水稻畝測產可達到800斤以上,糧食總產量可達到280萬斤以上。

山東東營:鹽堿地長出甜紅薯

秋日,在河口區義和鎮慧海家庭農場的紅薯種植基地,農民正在收獲紅薯。河口區土壤鹽堿化程度高,當地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立足生態高效的原則,大力發展鹽堿地特色農業。

浙江樂清:“海水稻”喜獲豐收

近日,浙江省樂清市正泰150兆瓦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基地,光伏板下灘涂鹽堿地種植的3千余畝單季“海水稻”迎來豐收,一臺自動化收割機在光伏板下的稻田里來回穿梭,一派火熱的豐收景象。

甘肅張掖:金秋大地**“豐景”**

金秋時節,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的玉米種子大曬場上,工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張掖市有大片鹽堿灘,近年來,當地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用現代科技使鹽堿灘變為高產田,“不毛之地”成了豐收的“金色海洋”。

河北唐山:海灣旁的豐收田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渤海灣旁的32萬畝水稻進入收獲季。這里臨近大海,形成了“鹽、板、瘦”為主要特征的鹽堿土壤。在科研人員和當地干部群眾的辛苦努力之下,曾經的“斥鹵不毛之地”,如今呈現出一片稻漁豐收的景象。

出品:科普中國智惠農民

科學性審核:金振蓉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技傳播力專委會常務副會長

策劃:宋雅娟 謝蕓

設計:王媛媛(實習)

資料來源:光明日報、光明圖片、新華社等

來源: 光明三農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