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是朱鹮最后消失的地方。“雙節(jié)”前夕,20只朱鹮從陜西省洋縣啟程,前往天水市安家落戶,并進行野化放飛。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朱鹮“秦嶺1號種群”發(fā)現(xiàn)者劉蔭增參加了這場引鹮入隴活動。
在保護生物學領域,提到朱鹮,必然會提到劉蔭增。1981年,劉蔭增歷時3年,在陜西洋縣找到7只野生朱鹮,震驚了世界。
隨后5年,經相關部門調查證實,此極小種群是國內最后的7只野生朱鹮,也是全亞洲最后的7只野生朱鹮。劉蔭增全程參與了調查工作,將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傳遞給從事瀕危物種保護的工作者,將科學家的風骨展現(xiàn)給從事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的新老同行。
大海撈針,發(fā)現(xiàn)7只野生朱鹮
在中國典籍文獻中,沒有“朱鹮”一詞。這種備受關注的國際保護鳥,即是文獻中的“朱鷺”。然而,拉丁學名為Nipponia nippon的鳥在分類學上屬于鹮科,并不是鷺科。為此,中國鳥類專家對“朱鷺”重新確定了中文名——朱鹮。當時,“鹮”是生僻字,分別有“xuán”和“huán”兩種發(fā)音,官方還沒有確定其發(fā)音。
1978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受命在全國范圍內尋找朱鹮。1981年5月17日,天色已晚,在陜西洋縣金家河,劉蔭增看到兩只朱鹮從天空飛過。但當?shù)厝税阉鼈兎Q之為“紅鶴”,發(fā)音與紅紅火火之“紅火”相同。次日,劉蔭增翻過一道梁,來到姚家溝,不僅看到在水田中覓食的朱鹮,還看到3只嗷嗷待哺的雛鳥。劉蔭增安排人員對它們進行保護性監(jiān)測后,立即前往洋縣縣政府,向正在召開的縣委常委會報告這一重大消息:“洋縣有朱鹮,這件事非常重要!本地人叫它‘紅鶴’,也叫‘朱鷺’。保護好朱鹮,這件事非常緊迫!”
當年5月23日,新華社在公布發(fā)現(xiàn)朱鹮的新聞前,為確定“鹮”字的讀音,新華社記者和劉蔭增查閱《康熙字典》以求準確。在廣播稿中,朱鹮讀音確定為“zhū huán”,與“還”諧音,有“歸來”之意。
在新華社發(fā)布新聞后,全國人民方才知曉,秦嶺南麓有一種非常珍稀的鳥,名叫“朱鹮”。
摸清家底,這是最后一群野生朱鹮
“秦嶺1號種群”是劉蔭增對踏破鐵鞋而收獲的7只朱鹮的暫定名。之所以取“秦嶺1號種群”這個奇怪的名字,劉蔭增解釋,當時,他不確定它們是否是中國大地上最后一群野生朱鹮。
有沒有可能還存在未知的朱鹮,只是還沒有影像證據(jù),但是也參與了朱鹮野生種群復壯?為了摸清野外朱鹮的實際生存狀況,劉蔭增安排好“秦嶺1號種群”的監(jiān)測和保護工作后,就立即奔赴它們可能遷飛的周邊地區(qū),以及其他有可能再發(fā)現(xiàn)朱鹮的歷史分布地。
“1981年5月以后,尋找朱鹮、保護朱鹮的工作明顯容易多了。因為全國人民都認識了朱鹮,我的工作得到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劉蔭增回憶。
為尋找可能存在的野外朱鹮,中國科學院給劉蔭增配備了先進設備。隨后幾年,“中國朱鹮考察小組”走訪過不計其數(shù)的群眾,厘清了不勝枚舉的線索,運用精密先進的通信設備和探測系統(tǒng),不遺余力地繼續(xù)尋找朱鹮。
劉蔭增用3年時間找到朱鹮,再用5年時間繼續(xù)尋訪朱鹮。8年的尋找證明了一個結果:除了這7只朱鹮外,中國再沒有其他野生朱鹮了。
從7只到9000只,瀕危物種保護史上的奇跡
從41歲開始尋找朱鹮,到44歲找到朱鹮,劉蔭增的后半程職業(yè)人生,與朱鹮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他與朱鹮種群復壯事業(yè)同舟共濟、不離不棄。這種在地球上存續(xù)6000萬年的鹮科鳥種,42年來,數(shù)量已從7只增加到了9000余只!這是瀕危物種保護史上的奇跡。劉蔭增說:“朱鹮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他還將自己的微信昵稱改為“鹮叟”。
2018年,耄耋之年的劉蔭增將家搬到陜西洋縣,在天空飛翔著朱鹮的秦嶺南麓安度晚年。40多年過去了,劉蔭增始終沒有離開朱鹮。“如今,只要我走出家門20分鐘,就能聽到朱鹮的鳴叫聲,就能看到朱鹮從視野里掠過,就能親眼看見朱鹮在水田里覓食。我感覺很愉悅!”
(作者曹慶系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正高級工程師)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