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
有些小伙伴為了節省
會重復使用炸食物剩下的油
但這并不科學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介紹,食用油在反復煎炸的過程中,會產生幾百種甚至上千種非常復雜的氧化物質,部分對人體是有害的。
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
食用油反復加熱會產生哪些有害物質?
還有哪些油不建議吃?
食用油怎么吃才健康?
反復熱油的危害
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習慣,炸完食物之后,會用剩下來的油繼續炸東西,或是炒菜等。但反****復煎炸的油很容易產生致癌物,如苯并芘、丙烯酰胺、雜環胺等,長期食用,會給健康埋下隱患。
另外,食用油反復使用的情況下,還會產生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它不僅會導致發胖,還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老年癡呆等的概率。
食用油的化學成分,主要就是甘油三酯。甘油三酯水解后變成甘油(約10%)和脂肪酸(約90%)。在油炸時,食用油的溫度升到180-200℃,在高溫之下,食用油就會發生“劣變”。
1、發生氧化反應
氧化反應會產生許多揮發性物質。包括飽和與不飽和醛酮類、多環芳烴等,其中很多是揮發性有毒物質。特別是丙烯醛,是油煙中最危險的導致肺癌的誘發物。
2、發生水解反應
被煎炸食品在高溫中釋放出水分,促使食用油水解,產生脂肪酸,使食用油很快就酸敗變質。
3、發生異構化反應
在高溫下,食用油中順式脂肪酸異構化為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進入人體,會導致肥胖、心臟病、糖尿病、老年癡呆等慢性病。
這幾類油不建議吃
1、非正規的“自榨油”
有不少家庭喜歡吃自榨油,認為這種食用油的口感會更加濃厚,味道也會更香。實際上,有些自榨油存在安全隱患。
“土榨”類食用油由于未經精煉除雜,所含不適宜人體食用的雜質較多,也更容易變質。因此,建議消費者還是盡量選購正規廠家生產的食用油更為健康。
2、開封超過3個月的油
很多小伙伴認為,不管食用油開封了多久,只要沒過保質期就都能吃,其實這個認知是錯誤的。
雖然說食用油沒過保質期,但是開封太久,會增加油脂感染霉菌的風險;而且如果沒有做好密封處理,油脂與空氣當中的氧氣接觸,會發生氧化反應,產生一些氧化產物。
進食含有微生物超標、黃曲霉毒素以及部分氧化產物的食用油,很容易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中毒反應,嚴重的還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大家盡量不要食用開封超過3個月的食用油,平時可以購買小瓶裝的油。
健康用油
油脂太多會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其實,烹調上的一些小改變便就能幫你減油。
1、用焯水代替過油
可以把過油改成焯水,用沸水的溫度把肉快速燙熟,然后再加入青菜炒一下即可。因為肉類本身富含脂肪,只要加熱迅速,口感就很好。而且,焯水后食材表面有一層水,隔絕了油的滲入,菜也會清爽很多。
2、吸油菜先蒸或干炒
像茄子等非常吸油的菜,為了避免“吃”油過多,可以在做燒茄子前先蒸一下;或在炒茄子時,先不放油,用小火干炒一下,等茄子中的水分被炒掉,茄肉變軟后,再用油燒制。
3、油脂較高的肉類先煸炒
對于五花肉、肥牛等油脂含量較高的肉類,可以把肉下鍋后,先煸炒兩三分鐘,使肉里的油充分析出,再加入其他食材進行翻炒。這種做法與傳統的煉豬油類似,既省油菜又不油膩。
4、肉類先腌再炒
我們可以通過提前腌制食材達到提香、入味的效果,這樣炒菜時即使放很少油也會很香。另外,蒸燉肉類時,放點香菇、蘑菇增鮮,烤魚前放點孜然、小茴香、花椒粉等,即便少放一半油,味道一樣撲鼻香。
5、裝盤前先控油
炒好的菜先不要急于出鍋裝盤,把鍋斜放兩三分鐘,讓菜里的油流出來再裝盤。青椒、豆角、荸薺、萵筍之類的蔬菜吸油較少,用這種方法能有效避免食物浸泡在油中,也能幫我們在不知不覺減少油脂的攝入。
來源: 陜西省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