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翠綠的原始森林中,北方斑點鸮展翅高飛,它的羽毛閃爍著神秘的夜光。月光灑在古老的樹木上,為北方斑點鸮的飛行指引著道路。它穿越蒼翠的樹冠,輕巧地穿越如同綠色迷宮的森林。
今天小編介紹的故事主角,是北方斑點鸮(西點林鸮的亞種),于2008年被列入加拿大《瀕危物種法》的瀕危物種名錄。最近,該物種成為了加拿大媒體的焦點。主要涉及到:**加拿大政府是否應該發出緊急令,來保護這種鳥類的棲息地?**它們最后一只野外出生的個體所在的地區,已面臨“磨刀霍霍”的伐木風險。
事實上,北方斑點鸮的案例揭示了一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就是**在加拿大和其他北美國家,伐木業和鳥類保護之間的沖突。**詳細情況,“海洋與濕地”本文后面會介紹。
**拖字訣?環境部長也吃“閉門羹”**八個月前,加拿大環境部長曾經承諾保護北方斑點鸮的關鍵棲息地,但最近,加拿大內閣沒有采納。
加拿大的環境大臣史蒂文·吉爾博(Steven Guilbeault)提出了一個請求,他希望加拿大政府采取緊急行動,保護位于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弗雷澤峽谷的兩片森林,總面積有2500公頃,這里是北方斑點鸮的最后棲息地。八個月前,吉爾博宣布他會建議政府保護這兩大森林,但現在政府內閣卻說“不”,認為有其他更好的方式。
加拿大政府內閣表示:不打算頒布“緊急令”,“我們要大家一起合作。” 這個“拖拖拖”的決定,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因為之前野生動物服務機構的調查已經發現,伐木業對這些珍稀鳥類的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而且弗雷澤峽谷地區的2500公頃森林棲息地“很可能在未來一年內遭到砍伐”。這其實就是一場政府、環保人士和原住民之間的爭論,各方對保護珍稀物種和滿足伐木業需求的問題意見不一。
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北方斑點鸮種群,數量幾乎瀕臨滅絕。原本至少有1,000對的種群在20世紀90年代減少到不到100對繁殖鳥。隨著時間的推移,種群進一步減少,到2002年時僅剩下30對繁殖鳥,而到2005年時只有22只個體,其中包括6對繁殖鳥。為了防止該物種在加拿大滅絕,加拿大相關方于2006年提出了一個捕養繁殖和釋放計劃,計劃移除10只個體并在受保護的古老森林中放歸它們。長期目標是在未來10-20年內使野生種群恢復到能夠自我維持的數量,大約為300只成鳥。
斯波茲姆一號部落(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一個原住民部落)酋長詹姆斯·霍巴特表示,內閣拒絕緊急令的決定,讓他感到極度不安,他甚至需要有人分段閱讀給他聽。他對這一決定表示不滿,認為北方斑點鸮瀕臨滅絕,而政府的決策卻對此漠不關心。
圖片來源:2023年10月11日,環保組織官宣。圖源:加拿大西部荒野委員會
加拿大西部荒野委員會(Western Canada Wilderness Committee)曾于2023年6月提起法律訴訟,抗議聯邦法官裁定推遲發布緊急令是“非法的”,并要求部長在法院判決后的15天內履行根據《瀕危物種法》的義務。這一案件計劃于下周開庭審理,而此次內閣拒絕緊急令的決定公之于眾,距離開庭審理只有幾天了。
該決定不會立刻改變對斑點鸮棲息地的保護,但它可能會為未來設定一個標桿,迫使政府部長更快地采取行動,頒布應急令,不論是針對北方斑點鸮、南居留鯨還是馴鹿等瀕危物種。
目前,關于加拿大境內僅剩的北方斑點鸮領地的未來前景尚不清晰。自吉爾博特部長表示將發布緊急命令以來,**伐木公司已獲得批準繼續在該地區進行采伐。**有加拿大媒體稱:這令人擔憂,因為野生北方斑點鸮的生存將會受到更大威脅,除非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政府立即采取行動停止砍伐斑點鸮的棲息地。
加拿大野生動物服務科學家表示,通過繁育計劃和引入來自美國的野生斑點鸮,該物種的恢復**“是可能的”。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先保護足夠****多的老林棲息地,以確保釋放到野外的斑點鸮能夠存活、并建立穩定的種群。**
上個月,兩只雄性鸮,分別命名為“Sítist”(意為“夜晚”)和“Wíkcn”(意為“我看到你”),通過北方斑點鸮恢復和繁育計劃釋放到野外。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表示,政府已經保護了超過28萬公頃的斑點鸮棲息地,足夠支持未來125對繁殖鸮的種群。
但霍巴特認為,加拿大政府已經在其國土上“安放了太多的籠子”,而繁育計劃無法以這樣的速度重引入更多的鸮。他認為,加拿大政府在這方面的做法純粹是形式主義,只是為了滿足政府機構的需求,展示他們在采取行動。
**北方斑點鸮的種群復蘇,需要確保有完整、連通的古老森林。**它們可以在樹洞和粗大樹干里建巢。但是,零散的原始森林區域,是不足以來保護這些鳥的生存的。這是因為這種鳥只在古老森林的樹冠層飛翔,而當它們的幼鳥出生時,它們需要有連接的森林通道,以便能夠擴散到新的地方。
對于原住民民族Sp?'zêm人來說,斑點鸮不僅是瀕危物種,還被視為“森林的使者”,因為它們的健康狀況反映著他們的古老森林家園的狀態。放棄斑點鸮絕不是一個選項,霍巴特表示。他說,內閣不同意立即采取緊急措施來保護北方斑點鸮的棲息地是一種“障礙”,他還表示現在是時候與其他土著民族團結起來,保護最后一只野生北方斑點鸮的家園。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北方斑點鸮,也是為了以后可能會被列入瀕危物種名單的其他動植物。
荒野委員會的保護地活動家喬·福伊(Joe Foy)表示:“加拿大只剩下一只野外出生的北方斑點鸮,這難道不是緊急情況的定義嗎?吉爾博部長在1月份發現,由于不列顛哥倫比亞政府的伐木許可,北方斑點鸮的恢復面臨即將來臨的威脅,然而,不列顛哥倫比亞卻在春夏季無休止地砍伐森林,肆意破壞北方斑點鸮的棲息地。聯邦內閣怎么能說‘沒問題’呢?”
荒野委員會,由環境法律慈善機構Ecojustice代表,將在下周前往法院,要求法院確定部長在建議此緊急命令的八個月內的推遲是否符合聯邦物種瀕危法律。在2022年10月,荒野委員會請愿吉爾博向內閣建議發出緊急令,以保護北方斑點鸮。緊急令允許渥太華在瀕危物種的生存或恢復面臨即將威脅的情況下進行干預。
伐木業 vs. 北方斑點鸮——斗爭由來已久
筆者注意到,北美的加拿大、美國關于該物種保護的爭議,由來已久。比如,維基百科關于該物種的“爭議”部分,有一段耐人尋味的記載:
1990年,有關北方斑點鸮的問題引發了一場美國的關于伐木業和環保的大討論。當時,**伐木業稱:**估計由于北方斑點鸮的保護,將有多達30,000個工作崗位在總共168,000個工作崗位中消失。這一估算與美國森林管理部門的估算非常接近。他們認為,這一保護政策大幅減少了太平洋西北地區的木材供應,導致了木材供應不足和價格上漲。
但實際上,伐木業工作崗位數量一直在下降,因為古老的原始森林的采伐越來越少,同時伐木業也在自動化。一項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環??茖W家進行的研究表明,伐木業工作機會一直在下降,環保政策并不是失業的重要原因。從1947年到1964年,伐木業工作機會減少了90%。相反,從1964年開始,自然保護政策拯救了太平洋西北地區的51,000個工作崗位。
這場爭議將個別伐木工人和小鋸木廠的業主與環保人士對立在一起。一些汽車貼紙上寫著**“殺一只北方斑點鸮,拯救一個伐木工!”和“我愛斑點鸮——油炸鸮翅!”**,這些標語明顯支持伐木工人的立場。在俄勒岡的鋸木廠里,還有塑料北方斑點鸮的模型被用來嘲弄。伐木業為了改善形象,啟動了“可持續林業倡議”。盡管木材產業的相關人士和保守派認為北方斑點鸮是過度或誤導的環保政策的例子,但許多環保人士認為這種鸮是一個“生態系統的警示物種”,或者說是“煤礦中的警報礦的鳥”,它的保護措施已經擴展到整個受威脅的生態系統中。
根據美國《瀕危物種法案》和《國家森林管理法案》的規定,對北方斑點鸮的保護政策,已經帶來了太平洋西北地區森林經營實踐的顯著變化。1994年克林頓總統備受爭議的“西北森林計劃”主要旨在保護北方斑點鸮和依賴古老森林的其他物種,同時確保一定數量的木材采伐。盡管帶來了伐木量降低,但由于當時工業自動化和新法律的出臺,還是失去了成千上萬個工作崗位。
北方斑點鸮:神秘的夜貓子
圖片來源:Wikipedia,作者:Hollingsworth, John and Karen; photo by USFS Region 5 (Pacific Southwest)
北方斑點鸮*(*英文名:Northern Spotted Owl;拉丁學名:Strix occidentalis caurina)為鴟鸮科林鸮屬動物,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北部地區,是西點林鸮的三個亞種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墨西哥西點林鸮(Strix occidentalis lucida)和加利福尼亞西點林鸮(Strix occidentalis occidentalis)。這兩種林鸮的羽毛呈褐色,點綴著白色斑點;但,北方斑點鸮是顏色最深的,斑點最小,臉部的“盤狀羽毛”(眼睛周圍的羽毛)也較深。北方斑點鸮的體長約1.5英尺(0.4米),翼展可達4英尺(1.2米)。雌性斑點鸮比雄性更大。
北方斑點鸮主要分布在美國西北的加利福尼亞、俄勒岡和華盛頓州,以及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西南部。它們是非遷徙性的物種,**更偏好原始老齡森林,尤其是道格拉斯冷杉森林,這種森林通常需要150到200年才能成熟。**這些類型的森林具有高的冠層層次、枯樹(立著的死樹),以及供飛行在樹木之間的開放空間。在它們的棲息地中,北方斑點鸮的雛鳥,常常淪為大型雕鸮和北方隼的“美餐”。
北方斑點鸮的主要食物是小型嚙齒動物,如北方飛鼠、紅樹貓和木鼠,但它們也捕食鳥類、爬行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北方斑點鸮是夜行性的“棲息-突襲”捕食者。它們夜晚“坐”在樹枝上,利用敏銳的視力在黑暗中尋找獵物。一旦發現潛在的獵物,這種棲枝擒食猛禽就會悄無聲息地俯沖、如一道閃電一樣快,用強大的爪子抓住獵物。
這些鸮是一夫一妻制的動物,通常終身配偶。**每對斑點鸮都需要擁有大范圍的領地,用于狩獵和筑巢。它們的巢通常建在樹上,需要有足夠大的洞以容納整個家庭。**雌性在早春產卵,而雄性則在孵化幼鳥期間為伴侶帶來食物。野外生存的北方斑點鸮壽命約為10年,但在圈養下得到適當照料時,它們可以活到15~20年也說不定。
然而,北方斑點鸮面臨著保護問題。**在1990年,它們被美國聯邦政府列為瀕危物種。不幸的是,斑點鸮喜歡的老齡森林也是伐木業青睞的對象。**一旦這些原始森林被伐,需要幾十年才能重新長成到足以維持北方斑點鸮的水平。因此,管理計劃已經實施,以保護北方斑點鸮的棲息地。過去幾十年來的野火也加劇了它們的棲息地喪失情況。
此外,北方斑點鸮還面臨與一些外來猛禽(如橫斑林鸮)的競爭,它們在太平洋西北地區的分布范圍有重疊。而橫斑林鸮往往會贏得競爭,有時甚至與斑點鸮交配,產生雜交后代。已有研究證明它們能夠產生“混合后代”——基因技術發現了雜交(另外,從面部的區別也可以看出來:往往比北方斑點鸮更大、顏色較淺,并且具有與 橫斑林鸮相似的面部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北方斑點鸮被認為是一個指示種,它們的存在在老齡森林中表明生態系統健康,因此對于生態保護來說,它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個神秘的“夜貓子”在生態平衡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編譯:芊佳
審核:綠茵
編輯:Tommy
來源: 中國綠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