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在美國密歇根湖畔的芝加哥麥考密克會展中心發生了一幕慘劇。清晨,人們在會展中心的湖濱中心玻璃外墻下,發現一大片或死或傷的候鳥滿滿鋪了一地。據附近的菲爾德博物館工作人員清點,至少有961只秋季遷徙的候鳥死于非命。

菲爾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正在清點麥考密克會展中心的鳥。攝影:LaurenNassef,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

據菲爾德博物館的生態學家介紹,時逢鳥類的遷徙季節,從4日晚到5日凌晨,當地的候鳥遷徙跟蹤系統估算有150萬只鳥飛過此地。不巧的是,這時有個小型風暴也在過境,猜想鳥兒們為了躲避不利天氣,就先備降一下。會展中心這座四層樓高的玻璃大樓平時會關燈,但在出事的這星期,因為內部舉辦的活動,夜里亮燈了。鳥兒們被燈光迷惑吸引,又未留意到玻璃,于是發生了這場令人痛心的慘劇。

據2014年的一項研究數據表明,在美國每年大約有3.65億~9.88億只鳥因撞擊建筑玻璃而死。我們國內也常常可以看到“玻璃護欄下,撞死一地棕頭鴉雀”之類的報道。

棕頭鴉雀的悲劇。圖片來源:微博@PHOENIXS_

為什么玻璃對鳥傷害這么大?怎樣才能幫它們免于此禍?城市還要注意哪些地方,可以對其他動物友好一些?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鳥類為何頻頻“空難”?

“看得見”的隱形殺手。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對于透明的潔凈玻璃,我們常常忽略它的存在,對于大面積的鏡子,我們可能會把它反射出來的景觀當成一個通道。許多鳥兒也是如此,即使在白天,當它們看到玻璃大廈映出的藍天時,會以為是可以飛過去的另一片空間,錯認之下,慘劇就發生了。還有些鳥則會被燈光影響,大樓亮著燈,就會讓這些鳥中招,本文開頭提到的悲劇就是這種情況。

可能有些朋友會問,生物不是會演化嗎?不能做出正確判斷的鳥難以留下后代,不就慢慢選擇出能夠識別大樓繞著飛的鳥了嗎?

可惜,這是行不通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人類發展太快,識別大樓玻璃這種行為又相當復雜,這個時間尺度下自然演化是跟不上的。畢竟在幾千萬乃至幾億年的生物演化過程中,哪種動物都沒有見過人類這位“地球小弟”忽然造出的這些透明、反光,又硬又光滑的垂直大型結構。不信你可以翻翻搜搜,要自然界里出現類似玻璃外立面的摩天大樓這樣的自然景觀,早就全網刷屏了。

總之,面對滿墻玻璃的摩天大樓,因為出現的時間太短,動物們都沒有來得及演化出識別或應對手段,一個不小心就會duang!(連回聲小能手蝙蝠也不例外,為什么?留給大家的思考題)。就連我們人類自己,即使不做手機低頭族,都有一頭撞到商店玻璃門或者鏡子上的時候。

那么,我們有什么辦法能夠減少這種悲劇呢?

告訴鳥,“此路不通”

要想減少鳥撞悲劇,就要幫它們看到玻璃,或者避免把它們吸引到玻璃這兒來。

一些地方的玻璃護欄發生大批鳥撞事故之后,城市很快就采取行動,為玻璃護欄貼膜,或改用彩色或磨砂玻璃制作護欄,降低透明度,避免鳥類誤判。實驗表明,要想避免鳥撞,也不一定非要整面玻璃貼膜或磨砂,每隔五到十厘米,貼一枚直徑一厘米的點,就足以讓鳥類感覺“這兒貌似飛不過去”了。使用其他較為繁密的貼花圖案,或者冰裂紋效果,都是生態友好并且審美在線的雙贏方案。

由于這些貼膜或磨砂要放在玻璃沖外的一側,所以有心的讀者如果想改造一下自己周圍的玻璃話,請千萬注意安全,不要貿然進行戶外高空操作。我們推薦打印一張較大尺寸的猛禽照片,臉朝外從屋里貼到自家窗戶上,也能起到一定的勸退效果。

防鳥撞玻璃。圖片來源:來源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有些建筑采用高科技,利用鳥類能看到紫外波長這一特性,使用可以反射紫外線的特制玻璃,也能起到較好效果。德國慕尼黑的海拉布倫動物園的實驗表明,這種玻璃既不妨礙游客觀賞動物,又能使鳥撞率降低三分之二,雖然沒到百分之百,但已經相當不錯了。也有建筑師運用曲線,使層與層之間巧妙錯落,造成復雜曲折的光影,不給鳥類造成一整塊天空的錯覺。

對于故事開頭的夜間遷徙的鳥類來說,最好的辦法恐怕還是關燈。因為在漫長的生物演化史上,包括鳥類在內的許多動物都未曾見過除了星月之外的大片光源,城市燈光會迷亂它們的本能。在毗鄰旅游區的海灘上,剛出殼的小海龜可能把燈光當成“海上明月共潮生”,爬錯方向,誤了終身大事。小型鳥類的夜視能力極差,在周邊一片黑暗時會飛向明亮的地方,造成開頭所說的慘案。在一些國家,每逢春季秋季的鳥類遷徙高峰,政府或民間機構都要呼吁大眾盡可能關燈或者拉上窗簾,以減少鳥撞事件。

關愛動物鄰居

我們還能做得更好

在城市里,我們還能怎樣對野生動物更友好一些呢?這就需要城市設計者稍微花點心思了。我們當然要優先考慮人類的需要,但不妨給其他動物留點福利,畢竟它們的存在也讓城市更加生機勃勃。比如前面說過的玻璃護欄,就可以想一想:它給人類帶來什么好處?在動物眼里它是怎樣的?有沒有辦法兼顧一下雙方利益?

河岸對比。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我們舉一個很小的例子。來看看這幅河岸對比:左邊是人類未碰過的,岸邊有一些腳印,大腳印屬于小白鷺,小腳印屬于白鹡鸰,它們在水邊活動,安全自在,想吃吃想喝喝,進可入水沐浴,退可展翅高飛。

而右邊是用石頭砌成的垂直河岸,小鳥甚至一些哺乳動物在這樣的“濕地公園”生活,喝口水都要冒著失足溺死的風險,連小朋友掉下去都不容易爬出來。河岸在改造前,常見翠鳥沿著河道疾飛(翠鳥在土岸上挖洞掘巢),后來也見不著了。而這種改造,也許可以做得更好。

還記得網上那個瘋狂試探的表情包嗎?平緩的水邊才有試探的空間。

隨著城市化的進展,我們的城市跟各種生物的關系肯定會變得更多樣,更復雜,學會更好地與它們相處,也能讓我們人類自己變得更好。

作者丨曲炯 科普作者

審核丨黃乘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 科普中國新媒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