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的發布讓人類感到了一絲驚恐,它可以畫畫、寫小說、改代碼,甚至能自動完成PPT和表格等現代打工人的基本操作。很多人坐不住了,驚呼,飯碗是不是保不住了?早在2017年,埃隆·馬斯克就曾公開發表言論稱,人工智能是我們最大的威脅,應該被限制。他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導致大量的工作崗位被取代,這將對整個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與之相反,也有許多人認為人工智能是未來發展的新機遇,它將幫助我們完成繁瑣重復的工作,使我們能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義的部分。
圖片來源:pixabay
一、當我們談AI時,我們談些什么
谷歌前 CEO埃里克·施密特就曾表示,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工作,而是將創造新的工作和機會。他認為人工智能將會是幫助人類創造新價值的重要工具。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爭議?人工智能正在快速發展,它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將有怎樣的影響?
當我們談論人工智能是否會替代人類工作時,第一反應可能會響起美國大片異形契約里操縱人類命運的機器人,或是像電影終結者里的場景,機器人已經統治地球,想把人類趕盡殺絕。不過,這總歸是電影手法對未來先進科技的負面影響的悲觀性夸張描寫。人類作為地球上的第一生產力,當用來提高生產力的工具擁有了失控的可能性,基于人的原始本性,會本能地產生恐懼感和悲觀情緒。
在現實生活中,新技術的出現不僅對就業市場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更深遠地影響了人類的生產能力與社會的文明水平。人們總是在生產力不斷提高的發展歷程上,帶著恐懼感或者敬畏心前進。
二、技術史的輪回與必然
從 19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期開始,大量的人力勞動逐漸因機器的出現被替代,機器使人們的勞動方式逐漸從手工轉向機械操作。比如紡織機的出現,就使得手工織布的傳統勞作方式被替代。自動化技術以高效率、低成本的特性迅速促進了紡織行業的發展,傳統紡織業勞動力市場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動蕩,許多紡織工人因此失去了工作而陷入困境,人們對機器取代人類工作的擔憂也自此開始。
到 20世紀50年代,機械技術,特別是電子技術的出現和普及,革新了農業、制造業、交通、通信等許多與現代生活至關重要的行業。這些行業的機器開始大量代替人力進行繁瑣和重復性的工作,又有一大批以傳統手工方式進行生產的勞動力失業。在社會對生產力逐漸提高的要求下,這是大勢所趨。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技術和機器會減少社會對人類崗位的需求。
事實上,歷史告訴我們,工業革命以來的生產效率提升反而開辟了許多從前不曾存在的行業,創造了許多新的就業機會。以美國為例,1850年開始的工業化使得農業、制造、家庭建筑和采礦業勞動力人口顯著萎縮,但這些人逐漸被技術革命推動的社會變革所帶來的服務業吸收。
很快,被新技術創造或振興的行業的勞動人口的占比已經高于工業革命開始前主要傳統行業的勞動力人口比例。而到 2015年,技術比如電腦的普及所創造的工作機會的數量已經遠遠高于其毀掉的工作機會。技術革命之下,社會總就業人口并未減少,而是在不斷上升。人工智能已經對我們的許多工作崗位產生了影響。
三、未來的機遇與挑戰
制造業工人、銀行柜員、數據錄入員的勞動內容已經可以通過自動化的機器人或人工智能程序來完成,這是社會生產力尋求提高的重要彰顯,而在那些需要進行復雜分析和預測的領域,人工智能協同人類完成工作也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金融領域的算法,可以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和模擬,幫助我們更好地預測市場趨勢和交易風險,從而提高專業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準確性。
在醫療領域,人工智能可以幫助醫生更快速地識別影像檢查結果。機器人可以幫助醫生完成復雜程度極高的手術。但是,無論在哪個場景下,解讀機器的決策并執行最終的決定,仍然需要人類來完成并為之負責。
即便在催生了 ChatGPT等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的it技術領域,人們對工作不保的擔憂也在加劇,特別在GPT 4展現出優秀的邏輯編程能力后,人們擔心很多程序員的崗位會被機器取代。被譽為深度學習之父,并為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背后的基礎深度神經網絡做出過重要奠基性貢獻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杰弗里辛頓,在談到ChatGPT等先進人工智能對人類工作的威脅時,用ATM機的故事舉例說明了自己的觀點。
ATM機多年前剛剛出現時,人們擔心這是銀行柜員的末日,但事實上,現在銀行柜員仍然存在,只不過他們執行的是比點鈔更復雜的工作,為顧客提供更高級的服務。而對于技術工作,辛頓則這樣認為。
但是,人工智能確實為每個具體的人都帶來了具體的就業挑戰,我們需要考慮未來時代的發展趨勢,堅持自我學習和能力迭代,培養溝通、協作和領導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需求。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改造不會停止, ChatGPT絕不會是最后一個沖擊勞動力市場的技術工具。我們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學習和適應新的技術,從而促進社會實現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和諧共處,共同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文章由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創作培育)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作者:管心宇 科普作者
審核:于旸 騰訊玄武實驗室負責人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