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hatGPT成為全民熱議的科技界“頂流”,在驚嘆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不禁思考,生命科學領域會迎來怎樣的新契機?

大家熟悉的蛋白質結構預測程序AlphaFold,已經預測出地球上幾乎所有已知蛋白質。這種靠人力無法想象的突破,對于理解生命,對于新藥開發,又究竟意味著什么?

圖片來源:pixabay

一、AI技術變革新藥研發模式

據統計,世界上還有30000多種疾病,尚未找到對癥的藥物。僅各種癌癥,每年全球新發病例就高達2000萬例。而如今,研發一款新藥平均需要近十年的時間、超十億美金的投入,即便如此,最終也只有極少數在研新藥能夠獲得成功,走向臨床。

人類現代醫學技術的進步,已經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但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和困難。從神農嘗百草,到青霉素的意外發現,再到現代各種治病藥物的發明,這種“大海撈針”的新藥發現模式,面對更大的疾病挑戰和臨床需求,已經越來越落后。

于是,科學家們將目光轉向了人工智能(AI)。

1981年,默克公司嘗試通過計算機設計藥物,標志著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的問世。但從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到真正的AI制藥,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2011年IBM沃森機器人的橫空出世,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掀起了一股AI狂潮,通過AI征服醫學、戰勝疾病的號角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潮。但AI技術的革命性進展,似乎并沒有解決新藥研發面臨的真正挑戰。那么,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二、何為AI制藥?

所謂AI制藥,前沿AI技術和前沿生物技術固然重要,但如何深度融合二者,亦是成敗的關鍵。于是,近幾年,“生物計算”成為AI制藥領域的星星之火,愈加耀眼。

從本世紀初快速發展的基因技術,以及各種組學技術,使得生物實驗數據有了史無前例的爆發。這些豐富的生物數據中,蘊藏著無限的生命奧秘和未知線索,但是面對這些待開發的寶藏,傳統實驗方法和人力,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以人體高度復雜的免疫系統為例,數十種疾病,包括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與免疫功能的異常息息相關。但是科學家們發現,免疫細胞的種類多達數十種,在不同組織器官環境下,這些免疫細胞族群又有不同特征。而每個免疫細胞上又有著數以萬計的、決定其不同功能的蛋白質。

可以說,這種超級復雜的功能調控網絡,決定了每一個個體都不完全相同的疾病發生、進展過程和治療效果。

如果不考慮這些數據所蘊藏的線索,傳統模式下開發免疫調控藥物,只能靠“大海撈針”碰運氣,而且得到的藥物也往往只針對通用人群、單一或少數靶點進行調控。這就造成了傳統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特別是長期有效性的巨大挑戰。

三、AI制藥何以實現?

近年來,隨著算力的提升、AI模型的精進,讓我們看到了生物計算技術在面對千絲萬縷的生物數據時,所迸發出的活力,更讓我們看到了從大海撈針到按圖索驥的新藥研發新思路。

那么,按圖索驥的AI制藥,究竟如何實現呢?

首先,作為數據科學時代研究復雜問題的全新技術,圖譜在高度復雜的生命科學問題上充分發揮了其用武之處。圖譜技術能夠將原本散落在不同研究、實驗、專家的知識匯集起來,并基于人工智能算法進行誤差消除、去重去歧,形成統一的知識體系。

有了海量的生物數據,并通過圖譜技術對數據進行梳理,接下來,再利用AI大規模預訓練模型進行高速分析,在計算機的世界里,對人體復雜機制進行模擬實驗。

放眼全球,除了DeepMind,前沿科技巨頭、跨國大藥企和學界大牛紛紛踴躍布局AI制藥,大批創業公司也在近幾年間爆炸式增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數十家AI制藥公司已開展近百個AI藥物管線。與此同時,全球計算生物學的市場規模有望從2021年的53億5,000萬美元,達到2028年的147億美元,年復合成長率高達19.9%。

可以看到,面對目前已陷入窠臼的傳統藥物研發模式,AI制藥正在提供全新的方向和希望,甚至革命性的改變,一些傳統醫學方法、生物學方法無法解答的問題,在生物計算時代,也正變得柳暗花明。

文章由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創作培育)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作者:管心宇 科普作者

審核:于旸 騰訊玄武實驗室負責人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