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打哈欠這種行為非常的常見,當聽一節枯燥的課程或者看一場無聊的電影時,很可能會讓人哈欠連連。很多人會認為,打哈欠是因為睡眠不足,但其實打哈欠背后的科學遠比我們想的要復雜得多。

調查表明大自然中幾乎所有的脊椎動物,包括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甚至魚類,都會打哈欠。動物們為什么會打哈欠呢?目前科學界家們也沒有得出統一的結論來。

有研究認為,當人類疲勞時,我們的呼吸模式會改變,這會導致體內二氧化碳的積累,因此需要打哈欠補充充足的氧氣,進而緩解身體的疲勞。

圖片來源:pixabay

人在精神緊張時也可能更容易打呵欠,比如就有調查者發現傘兵在下飛機前會打哈欠,運動員經常會在比賽前打哈欠。

也有研究表明打哈欠可能是由于大腦溫度升高引起的,打哈欠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幫助大腦降溫,進而使身體活躍起來。大腦更大的動物往往打哈欠的時間更長,也許是為了吸入更多的空氣來冷卻體積更大的大腦。

當然,一些疾病比如糖尿病、中風等也可能會影響打呵欠的行為,在一些免疫抑制患者中可能會出現過度打哈欠的現象。

在動物界中,打哈欠與其行為習慣也有一定關系,比如狒狒通過打哈欠威脅敵人;暹羅斗魚打呵欠往往意味著攻擊;阿德利企鵝和帝企鵝將打哈欠作為它們求偶儀式的一部分;蛇打哈欠,既是為了飯后調整下巴,也是出于呼吸的原因;鸚鵡打哈欠可能跟調節體溫有關,因為它們周圍的溫度越高,打哈欠的次數也越多;魚也會打哈欠,當氧氣不足時,它們打呵欠的頻率也會增加。

打哈欠是一種條件反射行為,他不只具有自發性,還具有傳染性,當你看到周圍的人在打哈欠的時候,你可能也會控制不住的想要跟著打。對于這種“人傳人”的現象,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給出了一些較為合理的解釋。

有科學家認為傳染性的打呵欠其實是移情能力,也就是同理心的體現,研究表明容易被傳染打呵欠的人在移情能力測試中得分往往都很高,而自閉癥兒童(有可能影響同理心的發展)打呵欠的次數比同齡人要少。

他們還發現與面對陌生人相比,當面對朋友和親戚打呵欠時,被傳染打呵欠的幾率更高。這表明呵欠的傳染性可能也與情感的親密度有關。

一些研究認為這種傳染行為可能與大腦內的鏡像神經元有關,這種神經元會使人下意識的模仿他人的行為,比如抓撓、蹺二郎腿和大笑等。也有科學家認為打呵欠傳染這一行為可能是進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群體本能,為了提高整個群體的警覺性,進而保證族群的存活率。

文章由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創作培育)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作者:科學邊角料 科普團隊

審核:陶寧 中科院生物所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