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表象】

“浩浩家長你好!最近浩浩在校接連犯錯,我給他做了許多工作,但都效果不佳,給我們的正常工作帶來很大困擾。希望你們家長能夠介入,我們一起努力,做好孩子的管理工作。”電話那頭,老師語重心長的話語讓浩浩家長喜憂參半,五味雜陳。

【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犯錯是常有的事情。回顧未成年人犯錯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無心之錯型。有相當多的未成年人在自己犯錯后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某件事那樣做是不正確的,或者即使在之前偶爾聽到某些人曾經提起過“那樣做是犯錯”但并沒有太在意。在這種情況下的犯錯,基本都屬于無心之錯的范疇。按照“不知者不怪”的原則,我們應該視錯誤危害程度的大小,在心理諒解的前提下適當地予以批評教育即可。

二是明知故犯型。還有少部分未成年人因為好奇心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對于家庭和學校規定的某些不允許的錯誤行為,并沒有真正理解其危害性,反而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明知故犯”。究其原因,這樣的孩子并不是什么大奸大惡之徒,只是調皮而已。或者說,他們的這些犯錯的過程正是自身創造力的延伸,勇于探索的表現。

三是屢教難改型。也有極少部分未成年人,出了問題馬上認錯,態度誠懇,發誓絕不再犯。但是轉頭就拋卻腦后依然故我。這樣的孩子大多自我管控能力較差,犯錯的幾率大,反復犯同樣錯誤的幾率也比較大。這種現象的出現,大多源于成人平時疏于對其嚴格的管理,導致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經常鉆空子,言語和行動兩張皮,甚至出現當面一套背后一套。

【解決建議】

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之后沒有找到真正的背后原因,處理上不得其法使得效果背道而馳。在對待未成年人犯錯時,我們首先要有能夠處理好這件事情的絕對信心,其次也要講求一定的方式方法。

一要區分類型區別對待。錯誤的類型不同處理方式上大有不同。比如對于“無心之錯型”,我們只需要通過教育和溝通,讓當事人明了這樣做的后果就可以達到糾正的目的;對于“明知故犯型”我們可以先肯定他們的探索精神,但是也要講求探索的方式方法;對于“屢教難改型”就需要多下功夫,既要家校聯手,也要勤于管控,還要經常性地給予“偏愛”情感溝通。

二要堅決杜絕簡單粗暴。對于未成年的管理教育目的,在于使他們能夠在正確的軌道上高速奔馳。他們平時的犯錯相當于是偏離了正確軌道,我們只需要采取恰當的方式,讓他們明白什么是對錯,盡快回到正軌即可。在過程中,作為成年人,我們要堅決避免處理問題簡單粗暴。這種看似“快刀斬亂麻”的做法實則后患無窮,甚至有時候還可能出現適得其反的現象。

三要始終牢記教育為先。行動以意識為前提,而意識經過思維活動產生的結果、念頭和想法就是思想。因此,在相當程度上思想決定著行動,它是行動的總開關。只要思想通了,問題自然也就會迎刃而解。作為成人,我們在面對未成年人的錯誤行為時,首先應該想到從“總開關”去著手解決問題,在教育上下功夫,通過談心溝通,讓孩子認同你的思想、接受你的思想,繼而按照你的思想去行動。那么,問題的發生不但沒有產生危害,反而成為了成長進步的契機。

【經驗總結】

1.遇事莫急。急躁不但于事無補,更多時候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2.找準根源。問題根源找準了,就如同找到了病根,對癥下藥即可達到藥到病除的神奇效果。

3.分類解決。沒有“萬能鑰匙”,只有“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要是找對才能打得開鎖。

4.學會做思想工作。家長有了做思想工作的能力,就等于掌握了絕大部分的主動權。

來源: 柳州市科普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