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官員先后創辦20多個軍工企業,其中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2個大廠是1865年創建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和1866年創建的福州船政福州船政由左宗棠奏請創辦、船政大臣沈葆楨主持建立,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大規模的艦船制造工業基地。船政于1868年建成并開始生產,通過引進法國的技術和技術人員,初步掌握了仿造船體、動力機械和配套零部件的能力。例如,動力機械的制造由繪事院、木模ㄏ、打鐵、鑄鐵、輪機廠、合攏廠、水缸廠等各車間分工合作完成。其中,合攏廠相當于總裝車間(atelier de montage)181年6月底,船政參照從法國訂購的產品,仿制出150馬力蒸汽機及配套鍋爐。

從1869年6月10日第一艘軍艦“萬年清”號下水,到1907年停產前,船政共制造各類艦船40艘,這些艦船主要裝備清朝的北洋、南洋、廣東等水師。其中,1888年建成的“龍威”(“平遠”號)艦是船政建造的第一艘有鋼甲防護的軍艦,代表了其造船的最高水準。它在設計上主要仿造法國海軍“悲河”(Acheron)級裝甲岸防艦,艦長60.05m,排水量2150噸,配備2雙軸推進立式三脹蒸汽機,總功率2400指示馬力(ihp),航速10.5kn,以一門260mm口徑克虜伯后膛炮為主炮,造艦所用的鋼料、鍋爐、火炮等均自歐洲采購。船政前學堂首屆畢業生暨船政首批留歐學生在“龍威”建造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866年船政創設技術學校——求是堂藝局,即后人通常所稱的船政學堂,開中國近代技術教育之先河,培養出中國近代第一批技術人才和水師軍官。它分為前學堂和后學堂,培養海軍軍官、工程師和技術工人。船政還先后派遣四批學生赴歐洲留學、實習其中既有制造、駕駛、路橋、礦冶、兵器、電報等技術領域的學生,也有修習數學、物理、外語和國際法的人才。魏瀚等畢業生參與或主持了船政后期多艘軍艦的設計建造。近代思想家嚴復、曾在船政修習的詹天佑擔任過民國海軍總長的薩鎮冰和劉冠雄、礦冶專家池貞銓、法國文學的翻譯者王壽昌等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將船政的影響力帶到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同領域。

繪事院(école et bureau de dessin)既是船政生產的重要部門,也是船政技術教育的組成部分。在第一年的學習結束之后,前學堂的部分學員被分配到繪事院學習制圖,稱為“畫童”。畫童須學習法語、算術、幾何以及畫法幾何等課程,并專攻150馬力船用蒸汽機的測繪,每天還要有一定的時間到車間參與勞動,近距離接觸蒸汽機及其相關機器設備。畫童畢業后多數留在繪事院工作。1875年,第一屆畢業生汪喬年、吳德章等人繪制了50馬力蒸汽機及其驅動的軍艦等圖紙,并且據此監造成“藝新”號軍艦,這證明繪事院培養的人員具備基本的測繪和設計能力。不過,直到19世紀90年代,船政仍然以模仿外國軍艦設計和購置外國原材料等為條件進行生產,而代表船政最高造艦水平的“平遠”艦在以外購軍艦為主力的北洋水師中居于次要地位。

民國時期,船政先后改名為福州船政局、馬尾造船所,以船舶修理為主,后來少量制造飛機。原有的前后學堂正式與船廠剝離,成為海軍部直轄的海軍學校,并恢復招生。抗戰期間,馬尾遭到日軍轟炸并被占領船廠的廠房設施遭到洗劫,海軍學校則遷往貴州桐梓。1958年,福建省馬尾造船廠在船政原址成立,以民用船舶建造為主,船政原有的部分車間、廠房、船槽等仍繼續使用。2016年,馬尾造船整體搬遷至粗蘆島,舊址重新規劃建設,成為“船政文化景區”的一部分。

現狀船政的機器設備到1949年已所剩無幾,廠房因經歷戰爭和不同時期的改建而面目全非。目前有一號船塢和少數建筑保持原有結構,其中以輪機廠、合攏廠與繪事院最具代表性。它們是連體建筑,輪機廠分為對稱的兩部分,合攏廠位于中間,繪事院位于合廠二層。這一組建筑于1867年建造,輪機廠占地面積2400m2,合攏廠占地面積800m2。廠房采用法國同類建筑的設計方式,主要建筑材料選用產自廈門的優質紅磚,地基用船政附近山上的石頭,跨度達到20m的橫梁是用購自新加坡的木材加工而成的,作為支撐的120根重2.5t的鐵柱是船政自行鑄造的。在1884年中法馬江之戰中,合攏廠及繪事院均遭到嚴重毀壞。1938年,輪機廠南半部被日軍飛機炸毀。

除了輪機廠、合攏廠與繪事院等建筑,船政遺留的建筑還有1893年建成的一號船塢,1870年前后建造的鐵水坪,1887年鋪設的滬尾(淡水)-川石海底電纜遺址,1886年初建的馬江昭忠祠,1885年修繕的英國教習寓所(原英國領事館),1866年樹立的“船政官界”石碑、船政大臣示禁碑,以及船政相關人員的故居、墓地、題刻等。其他可移動文物,多數收藏、陳列于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馬尾造船和福建省博物院。其中包括清廷表彰洋員的金質、銀質獎章,船政關防及前后學堂的印章,19世紀末學堂使用的幾何教材,各種口徑的克虜伯炮、阿姆斯特朗炮,法軍用槍、鳥銃、清軍用步槍刺刀和腰刀等槍械,船政1號軍艦“萬年清”的船員月薪清冊,以及當時留下的各類照片。

技術史價值

福州船政舊址是19世紀中國工業化和技術近代化的重要歷史遺存,具有重要的技術史價值。輪機廠、合攏廠和繪事院的建筑見證著中國近代早期船用蒸汽機的制造和第一在上海江南制造局原址已經沒有此類建筑幸存的情況下,福州船政的廠房和繪事院建筑的歷史價值顯得更加重要。批技術人員的成長。這三種功能的建筑在1991年成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政府將“船政文化”作為馬尾乃至福州的名片,初步規劃成“船政文化景區”,主要包括“兩園兩館一船塢”,即馬限山公園、羅星塔公園、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中法馬江海戰紀念館、一號船塢。2013年“馬尾·中國船政文化城”被正式列入福建省文化產業十大重點項目2016年船政創辦150周年之際,隨著馬尾造船廠的整體搬遷,船廠舊址改造成船政格致園,復原了船政衙門、前后學堂等建筑。

輪機廠、繪事院等建筑曾被用作馬尾造船廠廠史陳列館、馬尾造船歷史陳列館。由于馬尾造船ㄏ的搬遷,這些建筑現已停止對外開放,將統一進行規劃改造。如果利用這些建筑建設一個工業博物館,集中陳列船政遺物及有關造船和航海的機器設備等主題文物,同時利用現代技術展現不同歷史時期的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船政遺址將更具技術、工業和文化的價值。

來源: 中國工業遺產示例—技術視野中的工業遺產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