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晚清時期興建的石龍壩電站是中國第一座水力發電站,標志著中國人利用水力發電 的開端。

石龍壩電站位于昆明西郊螳螂川(圖1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開始籌建。當時法國修筑滇越鐵路,要求清政府同意其在滇池出口河螳螂川上建設水電站。但是,清政府拒絕了法方的要求,主張自辦。昆明大商戶王筱齋牽頭招募商股,集資籌建,后來工程實際用款達60多萬元。電站定名為“商辦耀龍電燈公司”,選址在昆明海口螳螂川,獲得云貴總督李經羲的批準。

該工程由德國工程師負責設計和指導,主要人員有水力機械工程師毛士地亞、電氣工程師麥華德。德國工程師見石龍壩地理環境優越,遂選在這里建設電站。1910年7月 電站開工建設,其引水渠(圖2)長1480 m,可得集中落差32 m。電站裝備單機容量240kW的發電機兩組,總容量為480 kW。兩臺水輪機由德國的福伊特(J.M.Vbith)公司 供貨,1910年交付使用(圖3、圖4)。發電機和其他機電設備購自德國西門子-舒克公司(Siemens-Schukert Werk),由德商禮和洋行經辦(圖5)。數十噸重的設備經海路運到越南海防,再經滇越鐵路運到昆明。1912年5月首臺機組開始發電,用23kV輸電線路向距電站32km的昆明市供電。公司在初期連續虧損,1916年后開始扭虧為盈。公司 在1923年擴建二機房,1945年建成三機房,總裝機容量達2920kWo石龍壩電站在生活和生產供電、防洪、調節滇池水位以及農業灌溉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石龍壩電站是云南民族資本投資建設的第一個近代工業企業,是中國第一座水電站,比世界上第一座水電站僅晚30多年。

二、現狀

石龍壩水電站先后建成4個車間。第一車間即為原電站一廠,建于1910年的老房子仍然保存完好(圖6、圖7)。最初的兩臺240kW發電機組幾經輾轉,其中一臺于1987年被石龍壩水電站購回,重新安裝在一車間,至今仍能正常發電(圖3、圖4);另一臺仍在運轉于滇東的富源縣黃泥河水電站。它們是中國最早的水輪發電機組。

第二車間建于1923 ~ 1926年間,是石龍壩水電站第一次擴建的產物。它利用第一車間的尾水,經過新修的400m引水渠,獲取落差16m,安裝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制造的兩臺276kW和一臺448 kW水輪發電機組,于1926年3月7日投產發電。現在廠房保存完好,但當年的設備已不存在。

第三車間于1942~1946年間擴建。當時抗戰吃緊,設備無法運至昆明,因此,第三車間修復和安裝了原第一車間拆除閑置的兩臺240kW發電機組,該車間的廠房至今還在。

第四車間建于1949年5月以后的數年中,安裝瑞士制造的一臺3 000kW立軸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于1954年12月31日投產發電。另外裝用一臺國產3000kW發電機組,于1958年6月28日投產發電。第四車間至今還保留著廠房和設備。

三、技術史價值

石龍壩水電站是中國人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開發利用水能資源的發端。至今,100多年前引進的一臺發電機依然在螳螂川上運轉,繼續為云南的經濟建設服務,是名副其實的電站文物。水輪機、發電機組、廠房和攔河壩等遺存成為該電站的重要象征物。

昆明石龍壩電站在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被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列入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當地已建成石龍壩水電博物館,形成集發電、文物保護、教學和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電站,有較高的技術史價值。

來源: 中國工業遺產示例—技術視野中的工業遺產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