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則徐為代表的中國有識之士,看到西方的飛箭式帆船和蒸汽機輪船勝過中國的老式帆船,早在鴉片戰爭期間就曾提出“造船鑄炮厖師敵之長技以制敵”這樣的思想,主張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以“御侮”“自強”。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到了19世紀60年代,出現了由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柴等人操辦的洋務運動。中國近代造船業得以發端,并出現了中國第一艘輪船——“黃的號”。

1983年,曾國藩召見中國第一個留美學生容因并問他“今日欲為中國謀最有益最重要之事,當從何處著手“時,容網當即回答:“中國應設立一西式機器廠厖即此廠當有制造機器之機器,以立一切制造廠之基礎也。曾國藩聞之甚喜,不久就給容閥68000兩銀子請至外洋購買“制器之器”。

1864年5月,李鴻章向總理衙門慷慨陳詞,“鴻章以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鴿,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

曾國藩、李鴻章為建立“制器之器”工廠,乃催促蘇松太道丁日昌盡快尋找出鐵廠機器的對象,不久丁日昌盤購了在上海虹口開設的一家修造輪船和機器的美商旗記鐵廠。1865年,李鴻章赴南京出任兩江總督,將韓殿甲、丁日昌在蘇州主持的兩洋炮局遷至上海,與收購的美商旗記鐵廠合并,正值容閥在美國購買的百余臺機器運抵上海。一廠、兩局及這百臺“制器之器”成為當時曾國藩、李鴻章久欲建立的西式機器廠的基礎,1865年6月3日,遂成立中國第一座具有“制器之器”的近代工業母廠。李鴻章名之為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簡稱江南制造局),由丁日昌任總辦,馮俊光、沈保靖分別任會辦、襄辦。

來源: 近代造船史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