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人為什么會衰老。

從微觀來看,人,以及絕大多數生物會衰老、死亡,是因為身體里的細胞逐漸死亡,最終導致整個身體出現問題。

但是,好好的細胞,為啥會衰老、死亡嗎?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們很多年。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分子生物學家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和另外兩位同事發現,在人等生物染色體的末端,有一段特殊的DNA,這段DNA能夠在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保護遺傳物質不被降解和破壞。他們把這段DNA命名為“端粒”。

配圖來自圖蟲網

隨著細胞一次次分裂、衰老,端粒也在不斷變短。當短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細胞分裂時,DNA可能會斷裂、變異,這將會導致癌變或者細胞死亡。當端粒短到不能再短的時候,細胞也就不能再分裂了。因此,端粒的長度被科學家視為衰老的關鍵標志。為表彰布萊克本三人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對染色體的保護作用,2009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三人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05年,當時世界上最長壽的老人亨德里克耶·范安德爾-席佩爾去世,享年115歲。研究人員分析了她的白細胞,發現白細胞的端粒非常短小,遠低于其他的體細胞,這表明她體內的造血干細胞已經幾乎不具備再次分裂的能力。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她油盡燈枯,在睡夢中平靜地去世。

根據這一理論,是不是說,只要想辦法減慢端粒變短的速度,便可以延年益壽?

臨床研究中,最常用的端粒長度之一是“白細胞端粒長度(LTL)。”

2022年,《柳葉刀-老齡健康》上發表的一篇研究LTL與健康生活方式關系的論文。研究人員分析了四十多萬名參與者,117種可能改變LTL的因素,比如吸煙、喝酒、運動頻率、飲食習慣等。結果發現,雖然說其中71個因素與LTL有顯著關聯,但這些因素對LTL實際造成的影響不大,比老一歲影響都小。

所以,目前人類沒有完全搞清楚,究竟什么會影響端粒變化的速度,更不知道該如何利用衰老與端粒長度之間的關系,來延長生命。基因治療還處在起步階段,科學家們也還沒有揭開這些遺傳物質中包含的全部秘密。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思考長生不老的意義,或許更加有價值。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胡桃夾子

審核:陶寧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