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逛動物園是不少人的出行選擇。要說動物園里最受歡迎的動物,除了國寶大熊貓,作為“百獸之王”的老虎,肯定是榜上有名。
如果你對老虎有過一些了解,或者看過動物園展板上的說明,就會發現對老虎的描述有這樣一條:“老虎皮毛的顏色和上面的花紋,是一種偽裝,能夠更好地藏匿自己”。
圖片來源:SOOGIF
問題來了:老虎的皮毛是黃棕色的,條紋是黑色的,趴在綠色的草叢中可以說是十分顯眼。像野豬、梅花鹿這些食草動物還不一眼就看見,扭頭就跑了?談何偽裝?難道展板上、百科全書上說的是錯的?其實不然,今天咱們就來說說為什么黃棕色、黑條紋的老虎,能在綠色的森林中隱藏自己。仔細閱讀,你也能在逛動物園的時候炫耀一把!
老虎的皮毛為何是棕黃色的?
綠色的動物確實不少,比如青蛙、蜥蜴、鳥類都有不少是綠色的,唯獨獸類,幾乎都是黃色、褐色、棕色、黑色等顏色,雖然很多種類身上的斑點或花紋特別復雜好看,但是就沒有哪一種是綠色的!這又是為什么呢?難道獸類不喜歡綠色嗎?
蜥蜴,圖片來源:SOOGIF
原來,各種獸類的毛色是由動物皮毛或髓質細胞中存在的色素所表現出來的。在哺乳類的體內,只有真黑色素與褐黑色素兩種色素,真黑色素可以將哺乳動物的毛發呈現出黑色以及棕色,而褐黑色素可以呈現出紅色以及黃色。另外,白化基因的影響之下,毛會呈現出白色,而這些顏色的組合,就讓大多數哺乳動物的皮毛顏色的主體是黑色、棕色或白色,也就決定了哺乳動物毛皮顏色的基調,雖然它們也有大紅、亮黃、灰白等顏色,很多種類還有眼花繚亂的斑點和條紋,但是卻鮮有靚麗的藍色、綠色等顏色。有些見多識廣的朋友會反駁了:“為什么有些樹懶就是綠色的呢?”這是因為樹懶的皮毛上附著著一些藻類,當藻類生長得十分茂盛的時候,自然看起來就是一片綠咯。
融入環境的樹懶,圖片來源:piqsels
所以說,老虎為什么不是綠色的?不是它有意和生活過不去,是因為它根本就產生不了讓皮毛顯現綠色的色素!
這些動物們原來是“色盲”
當然了,老虎就算不是綠色的,也能在草叢中隱藏自己。
老虎的主要食物是各種大型食草動物,比如野豬、鹿類、牛、羊等等,這些動物恰恰都是“色盲”。在它們的眼睛里的視錐細胞只有兩種,一種是紅色一種是藍色,而缺乏了感受綠色的視錐細胞,所以就無法分辨紅色、橙色、黃色和綠色。反正自己的獵物看不到綠色,把自己搞成綠色的反而是多此一舉了。
小羊崽,圖片來源:SOOGIF
其實,我們人類為代表的靈長類,在哺乳動物中算是個“異類”。有一種假說:在中生代,我們哺乳動物的祖先都是生活在恐龍繁盛的時代,為了生存基本上白天在洞穴里睡覺,晚上趁著恐龍睡覺跑出來找吃的,而夜間的光線比較差,分辨顏色比較困難,所以靈長類的祖先重點發展了嗅覺、觸覺、聽覺等感官能力,而視覺也朝著偏重分辨物體的方向發展。
不過,靈長類這一支高度適應樹棲生活,以各種植物為食,而植物的花和果實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高檔食品”,尤其是果實還更加美味,但是果實的味道在成熟前后差別是很大的,很多果實未成熟時會又酸又澀,難以下咽,而果實成熟之后往往顏色會有所變化,比如蘋果、橘子等,其豐富多彩的顏色目的是提醒以果實為食的動物前來采食,最終達到幫助植物傳播種子的目的。
靈長類在演化過程中,擁有三種視錐細胞,掌握了通過顏色來感知環境及周邊物體變化的能力,而諸如鹿、牛、羊、馬等食草動物,幾乎不用通過顏色來分辨食物,所以我們眼中的世界,要遠比這些食草動物五彩斑斕得多。
你看,這可不是百科全書和展板弄錯了,老虎雖然是個“顯眼包”,但架不住它的獵物眼神兒不好呀。
動物皮毛的“偽裝色”
當然了,作為頂級掠食者的老虎,只要考慮到不被獵物發現,不用擔心有什么動物能捕食自己,但很多動物隱藏身形更是為了保護自己,比如新西蘭的鸮鸚鵡,很多鸚鵡的羽毛都極其艷麗,但鸮鸚鵡的體色卻顯得有些“素”,有一種觀點認為,鸮鸚鵡適應了在地面的生活,無法飛行,而它的天敵是一些大型猛禽,在遇到危險的時候,素凈的羽毛和草叢能夠融為一體,只要鸮鸚鵡不動,天上的敵人就無法發現他。
透明的魚苗,圖片來源:wikipedia
我們平時吃的鯽魚、鯉魚它頭部、背部的顏色較深,而腹部的顏色較淺,也是一種偽裝色,從水面向下看,能夠和水面融為一體,而從水下向上看時,同樣不那么顯眼;當然,沒有顏色也可能是一種好的偽裝,比如日本鰻鱺的柳葉狀幼體,還有銀魚,它們的身體幾乎是透明的,只要靜止不動很難發現那里有一條魚存在。
葉?,圖片來源:wikipedia
說到利用體色偽裝,一些昆蟲才是天才,比如螳螂。一些螳螂的體色能和樹皮上的苔蘚融為一體,而另外一些種類則像一朵花一樣鮮艷,在花叢中很難發現,葉?(xiū)和一些竹節蟲更加夸張除了體色的偽裝,還有體型和姿態的偽裝,一個把自己變成了一片葉子,另一個把自己變成了一根樹枝,甚至在邊角還有一些模仿被啃過的痕跡,簡直可以以假亂真,軟體動物中的頭足類則掌握了更強的魔法,它們能通過收放體表皮膚的色素細胞而改變自己的體色,真正地讓自己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而且還能隨時改變,甚至有的章魚能夠利用變色和改變觸手的形狀將自己偽裝成其他的海洋生物。
學了這么多,還不趁著放假去動物園顯擺顯擺?
作者丨二豬 科普創作者
審核丨黃乘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 科普中國新媒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