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是指頰黏膜、上下齦、硬腭、舌和口底發生的惡性腫瘤。
根據2022版的《CSCO頭頸腫瘤診療指南》,對于早期口咽癌(Ⅰ和Ⅱ期)的治療,應采用手術或單純放療的單一治療方式。手術除了對原發灶的切除及頸淋巴結清掃術,絕大部分患者還需要行組織缺損的皮瓣修復。手術創傷較大,恢復時間長。由于疤痕組織增生,易導致張口困難和肩頸僵硬。放射線容易使得口腔內黏膜變得沒有彈性,從而出現進食和吞咽困難,營養不良等并發癥。
康復治療的目標是盡快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提升患者吞咽、語言或其他功能。并能幫助患者回到原有的工作崗位。
口腔癌康復訓練方法:語音訓練、口腔操、張口訓練、吞咽訓練、肩頸部功能鍛煉等。
術后第2周開始
目的是使得口腔癌患者最大限度地利用舌體剩余組織、移植組織及相鄰組織,提高語言清晰度。
相對輕松,撅唇做吹口哨狀發嗚,然后張嘴發西,交替發嗚西,上下唇內縮后發吧,鼓起兩頰發pa。鼓起兩頰做漱口狀。上述每個發音訓練持續1至2秒,循環5-10分鐘/次,3次/天,以患者感覺不疲勞為宜。
如果可以的話,可以每天以夸張的方式朗讀文章,可改善說話的節奏、韻律及言語清晰度。
術后第2周開始
口唇放松,上下唇微閉,舌自然放平,然后像口腔內有食物一樣進行咀嚼運動,使頰肌和下頜骨活動,同時使磨牙作上下左右的著力運動,以引起的疼痛能耐受為度。口腔操由于運動幅度小,適合不同程度張口受限的患者進行訓練。
每次5-10秒,休息1分鐘,反復練習15-20分鐘,每天練習3-4次。
術后2周開始
正常的吞咽機制分為四階段: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期、食道期。口腔癌的病人通常在口腔準備期時嘴唇無法完全密封,故不能順利咀嚼,且食團無法形成、維持或后送,側溝也常有殘余食物,也可能在咽部期未啟動前食團就掉落。
1.呼吸訓練:通過縮口呼吸、腹式呼吸及強化聲門閉鎖的練習來提高呼吸控制能力,學會隨意咳嗽及時排出誤吸入氣道的食物;
2.感覺刺激訓練(Rood技術):冰棒刺激舌咽部感覺,利用黑胡椒和薄荷等進行嗅覺刺激等;
3.舌制動吞咽(Masako訓練):略向外伸舌,并用牙齒輕咬住舌尖后的部分舌體,同時做吞咽動作,使咽后壁向前突;
4.等長吞咽(Shaker訓練):仰臥于床上,盡量抬高頭但肩不能離開床面,眼睛看足趾,重復數次;
5.門德爾松手法:對于喉部可以上抬患者,讓其保持上抬狀態空吞咽數秒,從而延長和擴大食管上括約肌的開放,改善整體吞咽的協調性。
術后第3周,持續1-2年
臨床上將張口受限分為4度,輕度(2.0-2.5cm),中度(1.0-2.0cm),重度(<1.0cm)及完全性張口受限。
輕度張口受限者采用主動張口訓練,張口至顳部肌肉稍有脹感,保存此姿勢約5-10分鐘,休息1分鐘。重復此動作,練習3-4個循環,每天練習3次。
中重度患者推薦使用張口器進行訓練,盡力張開口腔,塞入張口器,調整張口器角度至患者顳肌稍有脹感,保持10-15分鐘,每日訓練3次。
術后第3周開始訓練
1. 伸舌運動:將舌盡量向前伸出,用舌尖舔下唇后轉舔上唇,左右運動擺向口角;
2. 縮舌運動:用吸管吸飲料,將舌縮至口腔卷起;
3. 頂舌運動:舌尖交替頂上下前牙內側;
4. 彈舌運動:用舌尖頂住上牙膛前部并彈舌,發出“der”聲音;
5. 舔舌和卷舌運動:舌在口腔內上,下,左,右運動,用舌接觸口腔各個部位。
每天早、中、晚各練習一次,每次5項內容循環練習30分鐘。
術后第3周開始
1.微笑訓練:閉合雙唇,唇向兩邊拉伸展開,作微笑狀,盡可能露出更多的牙齒。
2.吸頰練習:雙唇閉合微微向前縮起,雙頰從嘴角向內吸至凹陷。
3.鼓腮練習:深吸氣,雙唇緊閉鼓腮,屏氣達到一定壓力,向外吹氣,雙唇盡力阻止氣流沖出。
第四周練習前后左右活動下頜骨,同時練習歪嘴以活動面部肌肉。
每天早晚各練習一次,每個動作保持5秒,放松,重復15-20次。
術后1月左右開始
頸部淋巴結清掃術有可能損傷或切斷副神經,術后產生肩臂功能障礙。
早期肩頸功能鍛煉能夠有效減少術后局部粘連、疤痕攣縮,防止肩臂功能運動障礙。
1.低頭和抬頭:低頭時下頜盡量貼近胸壁,抬頭時頭向后。
2.左右屈頸:左右轉動頸部接近90度,左右屈頸,每個動作保持3-5秒,動作幅度由小到大,休息1分鐘,重復所有動作。
3.聳肩運動:自由坐在椅子上,將兩側肩膀抬高到耳部,保持該姿勢5分鐘,然后放松,重復5次。
4.抬肩爬墻運動:自由站立于墻邊,伸出手臂,手指做向上爬墻動作,盡可能爬高。
口腔癌復發最常見于治療后1-2年,定期進行口腔及全身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復發灶和第二原發癌。
一般情況下,治療后第1年,每1-3個月復查1次;第二年,每2-4月復查1次;第3-5年,每4-6月復查1次;第5年后,每6-12個月復查1次。
來源: 康復科普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