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日報》記者 鐘珮銘
他自嘲是52歲開始接觸創(chuàng)作的“文學老年”,卻在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就——
僅用8年不到的時間,他在國內(nèi)各類報刊雜志陸續(xù)發(fā)表千余篇寓言童話故事;三度摘取國內(nèi)寓言文學創(chuàng)作單篇、綜合最高獎;創(chuàng)作出版8部個人作品集,主編出版10部兒童文學集和2部小說集……
他就是麗水近幾年崛起的,在國內(nèi)文壇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兒童文學作家——張一成。
什么是他筆耕不輟的動力?張一成簡潔明了地回答:“因為快樂。”
重拾擱淺數(shù)十年的夢想 從博客起步當起“文學老年”
在人們的慣性思維里,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都是學習文科的浪漫型“文人”。
張一成,偏偏是個例外。
祖籍山東的他,1956年在麗水出生,也在麗水生活成長。他說自己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老麗水”。大學學的是經(jīng)濟管理專業(yè),回來又一直在政府部門工作,甚至還搞過墻體材料研究等等。乍一看,不論哪一點,似乎都與兒童文學“八竿子打不著”。
可在他內(nèi)心深處,很早就萌生起朦朧的文學夢了。“從小我就喜歡躺在老家院子里的竹床上,聽老人講那些古老的故事。聽完之后,我又把這些故事似鸚鵡學舌般轉(zhuǎn)述給其他孩子聽。人生的這段經(jīng)歷,大概是我最早的文學啟蒙。”張一成說,直到讀大學,他最愛干的事就是捧起文學名著反復(fù)“咀嚼”。
上世紀80年代末,從浙江大學畢業(yè)回到麗水后,他就一直在蓮都區(qū)政府工作至今。而那個朦朧的夢,也就擱淺了。但這個文學夢并沒有真的被埋葬,而是在朝九晚五的日常工作生活當中,沉淀成了一種累積。
命運的安排,就是如此玄妙。
2007年初,張一成的女兒已經(jīng)考上大學,他也多出了許多空余時間。女兒鼓勵他閑暇的時候,多上上網(wǎng),學習新事物。于是在那一年的2月11日,從未嘗試過文學創(chuàng)作的張一成在女兒的鼓動下,搭著最后一波博客風潮,開通了自己的博客。
“別人開始搞創(chuàng)作的都是文學青年,只有我是52歲才開始寫作的‘文學老年’。”張一成打趣地說。
“麥兜的爸爸”是他的網(wǎng)名,這個名字還是女兒給他取的。當時他女兒QQ的昵稱是“麥兜”,她看爸爸撓破腦袋也取不出像樣的網(wǎng)名,就干脆讓張一成叫“麥兜的爸爸”一名。他說,最早為了引起更多人的關(guān)注,他還故意把博客名取得拗口些,叫“麥兜的爸爸的寓言”,并在上面寫下了第一篇寓言博文——《肥皂泡》。
張一成饒有興致地說:“我女兒沒過幾天就換了別的昵稱。可我卻像落入昆蟲學家手中的金龜子,被法布爾用大頭針固定下來,老老實實呆在寓言上面,無法動彈。”
就這樣,“麥兜的爸爸”不斷地把新寫的作品發(fā)在博客上,閱讀博文的人也總會不斷地給他留下許多贊美鼓勵的話語。還有一位不認識的博友在他的博文下留言說:“起夜時無意間點開你的博客看,因為寫得太精彩,看入迷著涼感冒了,博主得賠醫(yī)藥費。”這些善意的玩笑,都讓張一成開心不已。
后來在他創(chuàng)作的童話作品集《抓住風的翅膀》序言中,張一成這樣風趣地回憶:“我這個人有點傻,容易上當,看到這樣的評論心里沾沾自喜。等我明白‘拜年定律’一切為時已晚,我給不負責任的博友害慘了,無可救藥地陷入寫作的泥潭。”
通過博客和網(wǎng)絡(luò),張一成結(jié)識了許多愛好文學的博友和網(wǎng)友,其中就有作家余途。在余途的帶領(lǐng)下,他于2008年加入了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并在中國寓言網(wǎng)上,與諸多前輩高手切磋交流。一下子,張一成的寓言創(chuàng)作便從原先的“野路子”步向正軌,也打開了他創(chuàng)作的另一扇大門。
創(chuàng)作之路幾經(jīng)坎坷 暢銷圖書差點“胎死腹中”
可創(chuàng)作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
最初兩年的寫作,張一成的寓言創(chuàng)作的章法還不夠成熟。遇到瓶頸就感覺越寫越艱難,越寫越乏味。正當他準備封筆關(guān)掉博客時,他在中國寓言網(wǎng)上看到了一則征稿啟事:一位作家要主編一本《科學童話》,正面向各界征稿。看到這個消息,張一成心里樂開了花,本已快熄滅的熱情又被重新點燃。
他心想著,科學知識是自己的強項,之前又有兩年創(chuàng)作寓言的經(jīng)驗,寫科學童話應(yīng)該輕而易舉。于是乎,他一連寫了好幾篇投了過去,不曾想?yún)s都沒入選。
張一成沒有氣餒,繼續(xù)創(chuàng)作又交出幾篇稿件。他滿懷期待地想,這次也許能夠用上一兩篇。不料后來又出了意外,原來說好的出版社變卦,不給出版了。
那位主編的作家不死心,又重新找了一家出版社商談。新的出版社對這個選題很感興趣,希望把原本的一冊圖書擴編成一套6冊的系列圖書。于是,主編的作家又大張旗鼓,到處征稿。
“我那時候想,這難道是老天爺對我的眷顧?那我就必須得抓住這個機會,總結(jié)經(jīng)驗寫出一系列不一樣的東西來!”張一成自信滿滿地說。
于是,他從一開始就為所有故事設(shè)定好了故事發(fā)生地——海洋,也確定了“沙丁魚巴新”這個角色為故事主人翁。“起初寫了幾篇發(fā)過去,這位作家立即回復(fù)錄用,之后再寫再錄用……” 張一成說,從2009年初開始,到6月底截稿,他寫了小半年,一共錄用了43篇。
“像我這把年紀的人,要寫那么多作品其實挺不容易的。等到一切完工,腦子就好像從烘干機里拿出來的毛巾,一點水分都沒有了。”他說,這是他第一次一口氣被編輯錄用了這么多的稿子,人固然很辛苦,可心里卻是美滋滋的。就如同小老板碰上大訂單一樣。
接下來,就是翹首企盼出版的消息。可左等右盼,他等來的卻是:第二家出版社也變卦不出了!這下完蛋了,一場歡喜一場夢,竹籃打水一場空,小老板又一次“破產(chǎn)”了。
當這個猶如晴天霹靂般的消息,傳到張一成耳朵里時,他的腦里頓時一片空白。他說:“當時打開電腦,看見一大堆文檔心里就煩,真想一刪了之,讓這些虛構(gòu)的東西,回到虛構(gòu)的地方去。可冷靜下來細想,竹籃打水,問題不在水呀!”
“即使這位作家出不了,我也不能放棄!”張一成這樣給自己打氣。此后,他幾度修改、續(xù)寫,為這一系列的故事精心創(chuàng)作出了73篇童話故事,合計近9萬字。
2012年,華夏出版社主動找到了在寓言創(chuàng)作界已經(jīng)聲名鵲起的張一成洽談,這本歷盡千辛萬苦創(chuàng)作的《沙丁魚巴新》終于在當年7月正式出版。后來這本書,發(fā)行超過8萬余冊,還成為了廣受青少年讀者喜愛的暢銷書籍。
“這原本是我第一本著手創(chuàng)作的作品集,可等到這本書面市時,卻已經(jīng)是我出版的第15本書、第3本個人作品集了……”回首創(chuàng)作的不易, 張一成心中感慨萬千。
醉心構(gòu)建“寓言王國” 給孩子們創(chuàng)作更多精神食糧
談起為何會選擇寓言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專項,張一成說:“不僅因為我本來就喜歡寓言短小精悍、耐人尋味的特點,還因為寫寓言能讓看故事的孩子們快樂,而這也能帶給我巨大的快樂和成就感。”
在張一成的寓言故事里,一切都是自由天真的。每一種動物、每一朵花都會有自己充滿童趣的角色性格,那是專屬他與孩子們的“寓言王國”。他可以透過這些角色給孩子們講述生活中的道理,文中精妙之處,無一不是他心血凝聚而成。更難能可貴的是,每一段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背后,還蘊藏了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
例如他榮獲“金江寓言獎”金獎的作品《從不馬虎的縫葉鶯》,就是根據(jù)之前掌握的鳥類習性,結(jié)合從書本里和網(wǎng)絡(luò)上學到的鳥類知識創(chuàng)作出來的。“我希望孩子們能透過閱讀這些有趣的故事,學到更多知識,從而真正做到寓教于樂。”他說,這也是他的創(chuàng)作的原則。
張一成的母親是一位小學老師,一輩子教書育人,為孩子奉獻心血。也許正是受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張一成很喜歡孩子。“小時候我就常常想,長大后也要做一位教師,每天和可愛的孩子們在一起。可造化弄人,這個愿望沒能實現(xiàn)。所以現(xiàn)在有空閑了,多給孩子們寫寓言故事,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張一成說。
這幾年,張一成最樂此不疲的事,是堅持用稿酬買多種書籍或自己的作品集送給山區(qū)的孩子們。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他已送出價值數(shù)萬元的書籍。
“在我們那個年代,讀書是件很奢侈的事。我很幸運有機會去大學深造,在那里讀了許多經(jīng)典名著,獲益良多。所以我也更加清楚,書籍對孩子的重要性。”
1992年,張一成被下派到一個小山村蹲點工作。在他長期租住的那戶村民家,有一個在村里念幼兒園的小男孩。當時物質(zhì)條件不豐富,村里幼兒園環(huán)境也差,像書籍這種精神食糧就更匱乏了。每次張一成回城里單位辦事,就會買一些零食,找?guī)妆九畠鹤x過的幼兒讀物一并送給他。想不到,那小男孩每次都顧不上零食,第一個先把書搶在手里,手舞足蹈,樂得合不攏嘴。可是有一天,孩子早上拿著書開開心心上幼兒園,到了中午卻哭哭啼啼地回來了。原來他一到幼兒園,其他小朋友就跟他搶書,把書撕壞了。這件事對張一成的觸動很大,他說:“兒童文學是孩子們最重要的精神食糧。我們必須盡最大可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是家長,也是社會應(yīng)盡的責任。”
為了文學放棄綠卡 收獲孩子們的認可比得獎還滿足
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的路,不僅意味著面對艱難,有時候還會面臨抉擇與犧牲。
對于張一成而言,也是如此。張一成妻子的4個兄弟姐妹和家人全都在美國定居多年。2000年,為了不再忍受與親人遠隔重洋的思念之苦,在親戚們的幾經(jīng)催促下,張一成一家三口也申報了去美國的移民申請。
移民申請起碼得“排隊”等十年。從2000年到2011年初,整整十年才等到的美國移民簽證終于落定,一家人總算可以團聚了,可是這時的張一成卻開始遲疑了。
“2011年時,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漸有起色,心里也就更加矛盾。到了美國,我們雖然可以一家團聚,家里生活和經(jīng)濟條件也會有所提高,但是在那種全新的生活和語言環(huán)境下,精力全都得放在生存上了,我絕不可能安心寫作。為了心愛的兒童文學,我再三考慮并和家人反復(fù)溝通后,他們最終還是選擇支持我創(chuàng)作,放棄了移民的指標……”張一成釋然地說。
這樣全身心地投入寓言王國,他很快便收獲了榮譽無數(shù)。
2012年張一成獲得全國第十屆金江寓言文學獎,這個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屆僅評出10位獲獎?wù)撸侵袊⒀詥纹罡擢勴棥?013年又獲得第五屆金駱駝獎創(chuàng)作二等獎,而該文學獎每四年評選一次,更是寓言文學方面的最高綜合獎項。2014年還獲得全國第三屆戲劇寓言佳作獎。在2013年的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理事。2014年,他又入選了30位中國當代中青年寓言作家榜。2015年2月,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主辦的《宣傳半月刊》還刊發(fā)了介紹張一成事跡的長篇通訊,同時配發(fā)了封面人物圖片……
可比起這些榮譽,更讓他心心念念的,是孩子們讀到他作品后的影響。
在網(wǎng)上,張一成看到他2014年創(chuàng)作的寓言故事《老鼠的隱身草》,被浙江省永嘉縣的一群孩子改編成節(jié)目表演,在當?shù)氐男W生講故事比賽中獲獎。隨后又被四川省瀘州市的孩子們改編成童話劇,在當?shù)氐挠H子表演大賽中演出。福建廈門的趙伯倫小朋友更是拿它參加“超級寶貝說,全城大搜索”活動,在復(fù)賽的100位選手中名列第4名。
“孩子們的各種改編與表演,都說明了他們對我作品的認可。這份厚愛讓我受寵若驚,也讓我感動,我只有加倍努力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算不辜負他們!”張一成笑道。
來源: 書籍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