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科普作品創作大賽優秀作品展(青少年專場)活動精彩紛呈
“在未來,我們將如這幅作品描繪的一樣,控制機器人替病人做手術!”“祝融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火神’,因此人們用它命名我國首輛火星車,而作品下的模型,給我們重現了‘祝融號’探秘火星的情形……”最近,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刮起一股科學旋風。9月24日,在全國科普日活動期間,“‘閱’覽科學·‘童’探未來”——廣東省科普作品創作大賽優秀作品展(青少年專場)迎來重磅活動:“科普展覽+”沉浸式體驗活動。科普作品展“深度游”、科普市集、科學實驗互動課,多元呈現,以別樣方式“打開”優秀作品,以作品為媒,探索科學大世界。活動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指導,廣東科技報社、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聯合主辦,越秀區科協協。活動廣受歡迎,單日500多人次現場參與活動。
小互動+微講解 讓科普作品“火”起來
一幅五彩繽紛的科普畫作中,“玉兔號”月球車、“祝融號”火星車、中國空間站三艙三船結構躍然紙上,將我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成就呈現于眼前……廣東省科普作品創作大賽優秀作品展(青少年專場)線上線下聯動,為省內青少年精選近百份生動有趣、易于理解的優秀作品,以視頻、掛圖、線上展區等形式呈現,配以好玩有趣的答題集章游戲、互動式講解服務,讓大家能在展中玩,玩中學。同時,針對本次展覽,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還定制了專屬書單,給孩子們提供豐富的深度閱讀資源。
活動中,講解員在作品講解過程中,針對重點作品,插入了大量生動視頻作為補充解說,搭配問答競賽小游戲,大大激發了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只見現場為了答題贏印章、家長孩子齊動手,查資料、觀展找線索,讓“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廣東科技報社首批“粵科·滿天星”少年科普新聞官在報社導師的帶領下,經過近四周的鍛煉,化身“小小講解員”,嘗試著向大家講解自己最喜愛的科普作品。“嘗試向觀展者講解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們得有一桶水才能倒出一杯水!”項目負責人介紹道,創設本次科普講解體驗活動,旨在給孩子們一個“當家作主”的機會,鼓勵孩子深度閱讀,用流利而童趣的方式,向游人自己喜歡的科普作品,期望引導青少年提升講解技能,在準備講解詞、講解段落的過程中,培養其信息搜索挖掘能力、分析能力,拓寬知識面。
小融合+大聯動讓科普展覽“活”起來
活動現場,一臺用專注力就能控制燈環、發動機開關的設備成為當之無愧的“網紅”,大小讀者爭相嘗試。利用腦電波的特性讓專注力“可視化”,用思維直接控制發動機,這樣的體驗讓同學們有了“穿越未來”的感覺!
除了機器人模型、3D打印模型體驗等與現場前沿科技主題的作品相互呼應外,在“智慧農場”項目體驗區,專業科學老師帶領同學們創作的模型是一個裝有全自動感應設備的智慧農場,靈感也來自現場描繪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作品。針對大賽作品中,多份呈現廣東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的特點,在展覽開始之初,特邀專業劇團為青少年打造一臺別開生面的親子劇《理想不到,鴨》、同時還搭配“森林保衛戰”互動體驗區,利用有趣的劇情、親子游戲帶大家以多元視覺了解廣東的小鳥“鄰居”以及它們棲息地變遷情況,喚起孩子們保護自然,保護生命的熱情。
活動同期,還開展了科普作品閱讀專題講座——“羊城少年學堂”系列活動之《知識在手,分享我有》,環境科學博士徐超分享科普書籍的誕生歷程、閱讀技巧分享等,搭配科普館借書打卡活動,讓“科普閱讀”變成“科普悅讀”。
“小融合、大聯動,讓科普作品展更立體!”是本次活動策劃的亮點。早在策展之初,在主辦方的指導下,各參展單位已通讀科普作品創作大賽作品,對作品進行多維度分析,各專業團隊根據作品的信息點、特點,尋找或創設更貼合展覽內容的體驗環節,真正實現了“科普作品+展覽+閱讀+市集”多元融合。這種復合式“解讀”作品的形式,大大拉近了科普作品與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距離,在觀賞平面作品、視頻作品后,大家還能體驗相關主題的小實驗、小互動,邊玩邊看,觀賞作品的熱情更高漲。
據介紹,本活動作為廣東科技報社“粵讀·閱科學”青少年科普+品牌活動之一,以廣東省科普作品創作大賽作品展為依托,聯手圖書館、博物館等社會資源,配以互動問答、青少年講解體驗、科普講座、科普圖書推薦會等綜合服務,助力科學教育,助力拓寬青少年視野,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
廣東科技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文字 | 張文鑫 盧穎 秦鑫
圖片 | 盧穎 秦鑫
審核 | 莫文藝 劉肖勇
來源: 廣東科技報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