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海杰 河北省煤礦衛生與安全重點實驗室 華北理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審核:閻升光 河北省職業衛生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華北理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教授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說出了無數人對旅行的向往。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經濟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假期出去旅游,欣賞各地的美景,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

當你在選擇旅游目的地時,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尤其是今年當“淄博燒烤”火出圈時,我們開始發現飲食文化成為旅游中越來越重要的一環。比起秀麗的自然風光和厚重的人文歷史,幾個好友或者全家老小在旅行中一起品嘗地方特色美食,感受不一樣的煙火氣,這樣簡單而純粹的狀態讓人感到格外的輕松和舒適。

可是,當人們在關注旅游中的飲食文化特色時,也不要忽略了其中存在的飲食安全隱患。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不同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造就了不同的飲食文化,今天我們就聊聊中國兩個代表性的旅游地可能出現的飲食健康問題。

一、沿海地區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談到旅游,對大多數人來說,夏天的首選就是海邊。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其大陸海岸線長18400千米,海岸線總長度超過32600 千米。中國的沿海城市眾多,雖然沿海城市都各有各的特色,但到沿海城市旅游,吸引人的總是細軟的沙灘、碧藍的海水,還有美味的海鮮。清晨游客們會聚集在碼頭,等待著裝滿魚、蝦、蟹、貝類的漁船,這些海產品不僅味道鮮美,也富含蛋白質和礦物質。可是隨著海產品相關食品安全問題的頻出,我們在旅行時要格外注意以下幾點:

1.海鮮煮不熟含有細菌,吃海鮮一定要嚴格滅菌。隨著人們對食品新鮮度的追求,“生腌海鮮”越來越流行,但海鮮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熱性比較強,80℃以上才能殺滅。除了細菌之外,海鮮中還可能存在寄生蟲卵以及加工帶來的病菌和病毒污染。一般來說,在沸水中煮4~5分鐘才算徹底殺菌。因此,對于不加熱烹調的海鮮必須要慎重,一定要保證魚的新鮮和衛生。

2.吃海鮮一定要注意適量,盡量避免和水果同食。海鮮雖然味道鮮美,但過高的蛋白質含量以及相對復雜的食物成分,可能會對人體的腸胃產生一定的負擔。而水果中含有較多的鞣酸,如果與水果同食,不僅會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還會對胃腸道產生刺激,甚至引起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因此,吃海鮮大餐后最好間隔2小時(因為食物在胃內排空時間為2~3小時)以上再吃水果為宜。

3.痛風人群少吃海鮮,過敏人群禁吃海鮮。海鮮屬于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具有明顯的升尿酸效果,容易加重痛風癥狀,因此痛風人群要少吃海鮮。海鮮屬于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因為海鮮所含的豐富蛋白質對人體而言為一種異性蛋白質,是最常見的食源性致敏原,若自身對于海鮮過敏,應該禁食,以免出現過敏癥狀。

二、西南地區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改革開放以來,西南地區的旅游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旅客游玩。西南地區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如峨眉山、九寨溝、黃果樹瀑布等,還有許多燦爛的文化遺產如布達拉宮、樂山大佛等。游客們在西南地區可以一邊欣賞著大自然饋贈的美景,一邊體驗著各色美食如火鍋、酸湯魚、米線等。在西南地區旅游時飲食方面有兩點要特別注意:

1.不要高估自己吃辣的能力。四川盆地地勢低,空氣濕度大,當地人吃辣能達到流汗和排毒的目的。對于外地游客來說,太辣的食物容易引起腸胃不適,一定要量力而行。

2.一定要提防“菌子”(即蘑菇)中毒。云南已知有野生食用菌種類900多種,占中國已知種類的90%以上,占世界已知種類的45%以上,云南野生食用菌資源在我國甚至世界上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每年的6~9月是云南吃菌子的季節,每到這個時候經常發生菌子中毒事件。愛好菌子的游客們一定要去正規飯店品嘗,切記食以“安”為先。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中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孕育了56個民族,14億多的人口。旅游使我們可以去感受不同的自然環境、民族風俗和飲食文化,帶來許多異域的生活體驗,幫助我們釋放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實現體能和精神上的雙重收獲。近年來,隨著旅游中一些食品相關事件如“天價大蝦”、食物中毒的發生,人們旅游消費的觀念也在悄然改變。旅游者越來越追求“安全、美味、營養、健康”的飲食方式和“平等、尊重、舒適”的旅游體驗。“淄博燒烤”告訴我們“真誠”就是永遠的必殺技,旅游者作為消費者,永遠愿意為貨真價實的美食買單。所以請旅游行業少一些套路,多一點真誠,這樣才會有游客們不遠萬里地奔向你們。

參考文獻

[1]孫長顥.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2]佚名. 吃海鮮一定要注意的八大事項[J]. 安全與健康,2014(08): 56.

[3]陳日益. 兒童吃海鮮應該注意啥[J]. 食物與健康,2013(10): 24- 25.

[4]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 尋找生物多樣性的奧秘·“菌”子之交[J]. 中國食用菌,2021, 40 (10): 78.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