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宏偉 鄒海

*基金項目:上海市人才發展基金;上海市醫苑新星青年醫學人才培養資助計劃

===

作者絮語:走進重癥監護室,以理解和尊重打破隔閡


在醫療領域,醫患關系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話題,左右醫患關系的因素復雜繁多,但其核心點一定是互見、互知、互信、互助,因為醫患協作始終是醫患關系走向和諧的重要橋梁。醫患協作理念是現代醫療體系中倡導的一種新型醫患關系模式,強調醫生和患者之間建立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


作為現代醫學中最為接近死亡的醫療單元,重癥監護室對所有患者和家屬來說是最為恐懼的。這里有著醫院里最令人恐怖的既視感,甚至連很多其他科室的醫生都認為重癥監護室是將人類“去生物化”的地方。實際上,重癥監護室只是患者需要接受嚴密監護和治療的醫療區域之一。由于重癥監護室患者病情大都較為嚴重,所以可能需要依賴呼吸機、血透儀等大量醫療器械來進行生命維持。該科室患者及其家屬時常面臨著生死攸關的時刻,因此常常承受不可言喻的心理壓力和焦慮。

由于重癥監護室的治療環境日益現代化,眼花繚亂的設備愈發增加了其神秘感和機械感。由于醫學知識復雜,醫學術語難以理解,重癥監護室患者及其家屬與醫生的溝通往往不暢,容易產生信息傳遞不明確、理解偏差等問題,而家屬與醫生的溝通不足可能會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決策和生命支持策略的選擇。此外,重癥監護室患者及其家屬在醫療決策和治療過程中往往也處于被動地位,缺乏自身參與感和主動決策權。他們可能無法平衡親人的情感和科學的抉擇,只因專業的壁壘如高墻般隔開了家屬與醫護人員。

鑒于以上種種特點,重癥監護室患者及其家屬比任何一個醫療單元的患者都更加需要科普醫學知識。因為醫學的初衷從來都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擁抱每一個需要被溫暖和幫助的患者,我們應該打開重癥監護室的大門,請患者家屬們來看一看,問一問,學一學,才能有望從他們那里獲得信任與理解。

傳統的醫學知識科普模式主要依賴于圖書、傳統媒體或講座教學,但重癥監護室極為理論化的專業知識和諸多床邊護理的細枝末節將醫學科普之路變得艱澀難行?!蹲哌M重癥監護室》顯然做出了大膽的嘗試,從一個又一個監護室里最常見的醫囑和現象入手,力求還原重癥監護室里最原汁原味的每一分、每一秒,拒絕任何生澀難懂的理論化名詞,取而代之的是肩并肩、手拉手地告訴家屬,醫生這樣做是為了什么,護士那樣操作的好處又是什么。

實景再現是本書的最大亮點,旨在讓患者和家屬明白,來到重癥監護室并不意味著恐慌,而是接受最為細致的照護。作者作為資深重癥監護室的醫務人員,經歷了無數生與死的拉鋸,面對過各種抉擇,也制定過無數的方案。作者希望通過這樣一部作品,向讀者們傳遞重癥監護室的運行原則以及嚴謹態度,監護室區別于其他醫學單元的,是更加精細和無微不至。

這里充滿機遇和挑戰,對患者而言,一切皆有可能,往往左右最終勝負的就是醫護與家屬的齊心協力。相信幾乎每個有過重癥監護室經歷的患者或者家屬,對重癥監護室的感知都是恐懼大于慶幸?!蹲哌M重癥監護室》的橫空出世,將有望扭轉這一局面,專業是它飛行的翅膀,而愛與關心才是沖破你對重癥監護室神秘感的那縷陽光。

如何打破監護室的神秘感而又要兼具其科學性,是這場科普攻堅戰的難點也是突破點,本文就是希望告訴大家,《走進重癥監護室》是為了什么而誕生的,它是如何向老百姓介紹重癥監護室這位熟悉的陌生人,它給醫學科普的工作又帶來了什么新的啟發。

《走進重癥監護室》從ICU的定義和功能開始,詳細解釋為什么ICU對危重病患者至關重要,以及ICU在醫學體系中的角色和價值。ICU是醫療機構內的一種特殊的治療區域,非重莫入,轉安即出,并提供高度專業化的醫療護理。重癥監護室的設立旨在為危重病患者提供密切監護、生命支持和綜合治療。

這本書讓讀者對ICU的工作原理和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明白醫護人員如何通過高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供全方位的護理和治療。這本書向讀者展示了ICU中常見的設備和監測技術,如呼吸機、心電圖、血壓監測等,并簡明扼要地向讀者解釋這些設備和技術的原理,讓他們了解到這些儀器如何幫助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監測和干預。通過實際案例的描述和圖表的描繪,讓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和參與患者的護理過程。

這本書詳細介紹ICU中常見問題的治療、患者家屬遇到的常見問題及提示,對醫護人員的角色、工作內容進行了解讀,幫助患者和家屬與ICU團隊更高效地溝通,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讓患者和家屬理解ICU團隊的協作,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康復率。

疫情讓重癥監護室走到了舞臺前,科普肩負著國運和民生

2019年底,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席卷了華夏大地,侵襲了武漢。一時間,舉國上下,齊心協力,共同擊退了病毒的第一波進攻。但是不可否認,國家和人民的損失是慘痛的,是不可估量的,面對一個又一個病情進展迅速的呼吸衰竭患者,全國幾乎所有的重癥醫生都一呼百應地投入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中。重癥監護室這個平時一直大門緊閉的醫療單元,被媒體和百姓幾乎每天都掛在嘴邊。

在疫情初期,由于病毒來勢洶洶,很多物資方面的準備工作還沒來得及做足,一位重癥監護室護士下班后在接受采訪時疲憊地說,她們在重癥患者的床邊穿著一套防護服,一接班就是幾個小時停不下來,根本沒有時間上廁所,被迫穿著成人紙尿布進行不間斷工作。鏡頭前,美麗的姑娘們,面孔上全是口罩和護目鏡的壓痕,面部的皮膚已經被汗水泡變了形……國之重擔,壓到她們的肩膀上,是一份囑托,更是一種信任。我們醫護人員不僅要給患者生的希望,更要給家屬最真實的慰籍。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國家走出新冠疫情之后,開始著重發力建設國家重癥醫學體系,不僅從數量上大大增加了重癥醫生的培養數量,更逐步引導常年在監護室內埋頭苦干的醫生,從幕后走向臺前,請重癥醫生講述自己臨床經歷的點點滴滴。

醫生不該只是醫治病痛,更該告訴患者他們想知道的一切。重癥監護室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分鐘時光,都太需要被大眾了解了,為醫學和生命守護最后一道關卡的重癥監護室必須讓病患們知道,這里是多么的固若金湯,這里配備著醫學科學全部的終極保障,《走進重癥監護室》的這份態度,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揭秘”重癥監護室的科普更需要創意

越是嚴肅的話題,它的表現形式越不該只有“嚴肅”,因為科普的目的,是傳遞知識,是吸收知識,是改變認識,是開拓認識。講述醫學科普有別于醫學院的課堂授課和臨床帶教,必須以新穎的方式吸引大家的關注,更需要體裁上的創新,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1. 降低醫學知識的接受難度


傳統的醫學知識科普主要通過專家講座、傳統媒體報道等方式傳遞,覆蓋范圍有限。《走進重癥監護室》用實景還原,將監護室呈現給讀者,而非傳統平面媒體的說教模式,意在給予讀者一種沉浸式的科普體驗,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本書的科普創新模式還體現在將復雜的監護室設備,用分段圖解的方式對接臨床實際,力求展現操作和設備的功能性和實踐意義,甚至為出院后的家庭護理設備對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指導意義,以最生動的畫面向讀者展示,更容易被公眾接受和理解。

  1. 促進醫學知識大更新


傳統的醫學知識科普模式更新速度較慢,無法及時跟上最新的醫學研究成果和臨床實踐進展。《走進重癥監護室》這本書借鑒了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護理學院Davidson教授數十年的臨床經驗性總結,書中所有的實踐成果都保證了專業領域的前沿性和準確性,書中展現的全部臨床決策都是依據于世界權威文獻指南。即使讀者足不出戶,只讀這一本書,也可以掌握非??孔V的監護室知識。本書的案例和觀點擇取行業內的可靠素材和專家共識,不僅在知識的展現手法上獨樹一幟,而且在內容上更是詳實充分。老百姓和醫學愛好者同樣可以通過閱讀本書,達到將自己的監護室知識更新迭代的目的。

另外,創新的醫學知識科普模式通過建立科普與醫學研究的雙向互動機制,促進科普平臺與醫學研究機構合作,獲取研究資源和數據,將有利于最新的研究成果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內容,進而向受眾傳遞。同時,科普平臺也可以收集受眾的反饋意見和需求,將其反饋給醫學研究機構,以明確研究重點和方向,實現醫學知識的持續更新和優化。


  1. 精準提供醫學科普的個性化定制

區別于傳統的原理式分析和策略式科普作品,本書另一創新的科普模式是通過個體化的病例遭遇來進行總結分析,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醫學知識服務。幾乎每一位曾經有過重癥監護室經歷的人,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似曾相識的經歷。曾經的感性認識與本書當中理性認識的結合,能讓每位讀者都在《走進重癥監護室》書中找到自己最想尋覓的健康答案,最終破除腦海里重癥監護室曾有的神秘感。

重癥監護室只有科學和關懷,沒有神秘和冷漠


在《走進重癥監護室》一書中,作者從重癥監護室定義、功能、特點等最基礎的知識出發,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將復雜的醫學知識以簡單、大白話式的語言呈現給讀者,讓人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重癥監護室這個特殊領域。

該書憑借一個個真實案例,將醫學術語、理論與真實臨床實踐聯系起來,讓讀者能夠快速理解和掌握相關概念。無論是醫學專業人士還是普通讀者,都能夠輕松地領悟書中所傳遞的信息。這種身臨其境的科普風格,使得讀者不再覺得醫學知識神秘莫測、高不可攀,而是能夠促使讀者主動去了解和學習醫學知識,在閱讀時,情不自禁的匹配書中的每一個臨床狀態,以達到熟悉和通曉。

《走進重癥監護室》是一本觸動人心的書籍,它通過細膩的敘述和生動的插圖,將讀者帶入了一個活靈活現的重癥監護室的世界。從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重癥監護室不僅僅是一個個冰冷的房間,更是一個有溫度的醫學殿堂,是救死扶傷的最前線。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醫護人員不僅僅是冷靜的技術人員,更是充滿人情味的關懷者。雖然他們時刻面臨著生死的考驗,但他們始終保持著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患者的關心,他們始終用自己的溫暖和關懷為患者帶來一絲生命希望和心靈安慰。

無論你是醫學從業者還是普通讀者,這本書都能讓你感受到醫學精神中暖人心扉的人文光輝。該書讓我們明白,重癥監護室不僅僅是一處治療身體的地方,更是一個見證奇跡和延續人性的場所。

從《走進重癥監護室》窺探醫學科普的發展趨勢

作為小體量、冷門系醫學科普作品,《走進重癥監護室》有理由被讀者和同行給予厚望,因為它選擇的既是最精巧的一條科普之路,更是最易喚起百姓共鳴的醫學話題。在健康中國的大發展背景下,這樣的醫學科普方式不僅將得到普通讀者們的一致首肯,更是已經獲得了醫學圈業內的專業認可,全國急診及重癥界諸多大咖現身說法,為《走進重癥監護室》搖旗吶喊,歡呼雀躍。

1. 主題多元化,注重對接患者需求


從以往的醫學科普作品中,我們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主題,有大有小,百花爭鳴。近年來,隨著國家的大力支持及醫學水平飛速發展,百姓的就醫需求不斷升級,主題也日漸多元化。比如,既有前沿醫學主題,也有故事類及生活類的白話醫學科普。

中國人口眾多,病種繁雜,只有基于基本國情的原創醫學科普作品才能更符合中國百姓對于健康生活的需求。《走進重癥監護室》雖然講述的是醫院中死亡率最高的科室,但該書的創作團隊立足于豐富的重癥監護室臨床經驗,對書籍的選題和選材都力求貼合每一位普通老百姓的需求,堪稱老少皆宜,讓老百姓不再害怕重癥監護室,讓重癥監護室不再是談之色變的醫學禁區。

  1. “單??啤贬t學科普作品的呼之欲出

總體看來,目前我國醫學科普作品市場以知識涉及面廣、知識體量大的模式為主,出版方出于對書籍成本的顧慮是可以被理解的,在圖書市場“不打折難銷動”的現狀束縛下,出版方更愿意做覆蓋讀者體量最大化的商業作品,以避免在銷售時過于被動,但這種傾向或許并不利于醫學科普作品市場長遠的良性發展。

如前所述,該書以重癥監護室知識為主題,呈現單專科的精準切入模式,體量輕巧,知識點位集束性強。筆者認為,該書的問世是一種大膽且有益的嘗試:科普作品的質量遠比體量重要,高品質醫學科普作品才能滿足日益精準化的市場需求。選題切口小、體量小、??苹目破兆髌?,其市場前景也不容小覷。

3. 探索國際化合作模式


必須承認,與歐美及日本等專業科普歷史悠久的國家相比,我國醫學科普創作者、出版者的經驗均相對欠缺,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引進版科普作品更能吸引讀者眼球。隨著國家不斷對外開放,為提升品質,不少出版方和醫學科普作者將目光投向國際,尋求中外合作,其合作形式通常表現為國外學者提出有較高證據等級的前沿醫學理念,中國作者用本土化的語言和輸出手段將專業知識最大程度的保留和加工,最終呈現出中西結合的成品形態。

總體而言,這類形式的合作使得醫學科學知識更具有權威性和實用性,不僅有利于世界上的醫學頂尖人才交流提升,更有助于國內百姓獲取更加全面準確的醫學健康常識?!蹲哌M重癥監護室》正是這樣中西交匯的科普作品。當然,中外合作不僅僅是一個環節或者一個知識點,應把視野和格局放開,交流與創新永遠是科學發展的源動力。

寫在最后

《走進重癥監護室》是一部用心意與新意精心打磨的知識類原創醫學科普作品,其文字通俗易懂、繪圖簡易靈動,是我國原創醫學科普作品中的頂流。筆者認為,該書的成功可以激勵臨床一線醫務工作者更加積極地投身科普作品創作,也能啟發出版編輯行業積極挖掘醫務工作者的科普創作潛力,其單??频倪x題出版思路對出版從業者而言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和挑戰。隨著我國參與醫學科普的醫護越來越多,平時從事各不相同的研究領域,其中定會蘊藏著無數有價值的選題等待被挖掘,必將有望打造出更加新穎的科普作品,為中國人民的健康事業保駕護航。

來源: 協和醫學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