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認的物聯網起源,要追溯到 1991 年英國劍橋大學的咖啡壺事件。小小的咖啡壺竟然能吸引上百萬人的關注,這可能嗎?一切皆有可能!實現這一壯舉的就是這把名為“特洛伊”的咖啡壺。
劍橋大學特洛伊計算機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在工作時,需要步行兩層樓梯到地面看咖啡煮好了沒有,但常常空手而歸,多少會對工作時間和情緒產生影響,并讓他們覺得很累、很苦惱。為了解決這一麻煩,他們編寫了一套程序,并在咖啡壺旁邊安裝了一個便攜式攝像機,鏡頭對準咖啡壺,利用計算機圖像捕捉技術,以 180 f/s 的速率傳輸到實驗室的計算機上,以方便科學家們隨時查看咖啡是否煮好,省了上下樓的麻煩,如下圖所示。這樣,大家就可以隨時了解咖啡煮沸的情況,咖啡加滿、煮沸之后再下去取,大可不必跑冤枉路。
1993 年,這套簡單的本地“咖啡觀測”系統又經過實驗室其他同事的更新,以 1 f/s 的速率通過實驗室網站連接到了互聯網上。沒想到的是,僅僅為了窺探“咖啡煮好了沒有”,全世界互聯網用戶蜂擁而至,近 240 萬人點擊過這家名噪一時的“咖啡壺”網站。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網絡數字攝像機的市場開發、技術應用以及日后的種種擴展功能,都是源于這個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特洛伊咖啡壺”。此外,還有數以萬計的電子郵件涌入劍橋大學旅游辦公室,希望能有機會親眼看看這只神奇的咖啡壺。
至于是誰最先想到這個發明的,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顯然不愿意歸功于個人。高登是1991 年參與建立這個系統的成員之一,他說,“沒有人確定到底是誰的主意。我們一致認為這是個好想法,于是就把它編到我們的內部系統中去了。”
就在“咖啡壺”網站吸引全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時,它卻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劍橋大學計算機實驗室宣布,由于實驗室需要搬到位于劍橋郊區的新辦公大樓,因而這一直播網站將關閉。對此,高登解釋說 :“整個系統已經過時,硬件也已經老化。我們不能把這些陳舊的設備帶到新的辦公大樓中。”
頗具戲劇色彩的情節是,這個被全世界偷窺的咖啡壺因為網絡而聞名,最后還是通過網絡找到了歸宿,這輩子與互聯網杠上了。2001 年 8 月,特洛伊咖啡壺在 eBay 拍賣網以7 300 美元的價格售出。一項不經意的發明居然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轟動。“特洛伊咖啡壺”是全世界物聯網最早獲得應用的一個雛形。
關于物聯網的起源,還有另一種說法。1990 年,在美國卡內基 - 梅隆大學(CMU,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校園里,生活著一群兢兢業業的“碼農”。他們每次敲完代碼后都習慣到樓下的可樂販賣機上購買一罐冰鎮可樂來犒勞自己,但大多數時候只能盯著空空的可樂機敗興而歸,這令他們十分苦惱。于是乎,他們就將樓下的可樂販賣機連接入網,寫了段代碼去監視可樂機還有多少可樂,而且還能察看可樂是不是冰的。
“咖啡壺事件”是大家公認的物聯網起源,但“可樂機事件”則相對缺少考證,比較可信的是卡內基 - 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網站上以第一人稱撰寫的《互聯網上“唯一”的可樂機》(The “Only” Coke Machine on the Internet)。
--摘自《大話物聯網》
來源: 《大話物聯網》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