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科學土壤 科普醫學成果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工作,引領科普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建設科技強國夯實根基。9月21日,在2023全國科普日期間,由《協和醫學雜志》編輯部、北京科技社團服務中心、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攜手推出的科普活動——科技好物推介匯“共享共識,助力健康”專題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成功舉辦。

沙龍活動介紹

沙龍基于2023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選育高水平辦刊人才子項目——青年人才支持項目,旨在加強醫學學術成果的大眾傳播,引導公眾了解醫學診療新進展,全面提升公眾健康綜合素養水平。本次活動由《協和醫學雜志》編輯部副主任 李娜 主持,北京協和醫院外科學系主任 翁習生 教授、腎內科 張磊 副主任醫師、麻醉科副主任 裴麗堅 教授作為特邀嘉賓,分別基于《協和醫學雜志》最新刊登的指南共識作了精彩的主題科普演講。

沙龍現場

沙龍精彩內容

骨關節炎與骨質疏松癥

北京協和醫院外科學系主任 翁習生 教授以《如何應對老年骨關節炎及骨質疏松癥?》為題介紹了骨關節炎和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率、危害和現實問題。

北京協和醫院外科學系主任 翁習生 教授
他指出,骨關節炎和骨質疏松癥是中老年人口中最常見的疾病,骨關節炎的發病率高達8.1%。按我國總人口為14億進行估算,則我國骨關節炎患者約有1.1億人,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據。

2018年10月19日我國首次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5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19.2%,其中男性患病率為6.0% ,女性患病率為32.1%;城市患病率為16.2%,農村患病率為20.7%。

此外,骨關節炎的診治現狀不容樂觀,僅31%癥狀性膝關節炎患者定期就醫,58%患者僅在有癥狀時就醫,其余11%患者則不前往醫院,呈現出低就診、晚確診、不依從的態勢。

“居民對骨質疏松癥的認知普遍不足,骨密度檢測率亟待提高。”翁習生教授補充道, “2018年10月19日我國首次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2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相關知識知曉率僅為11.7%,40~49歲骨質疏松癥癥患者的患病知曉率為0.9%,50歲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曉率為7.0%。而在20歲以上人群中,接受過骨密度檢測的比例僅為2.8%,50歲以上人群中,接受過骨密度檢測的比例為3.7%。”

隨后,翁習生教授對《老年骨關節炎及骨質疏松癥診斷與治療社區管理專家共識(2023版)》 推薦意見進行了充分解讀,并根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如何診斷膝關節炎及骨質疏松癥?”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如何鑒別膝關節炎及骨質疏松癥?”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如何開展膝關節炎及骨質疏松癥高危人群篩查?”等臨床問題闡述了對應的推薦方案。

腎臟罕見病

“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技部、工信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五部委聯合制定《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納入121種罕見病——包含5種腎臟罕見病。”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副主任醫師張磊以《腎臟罕見病初探——Bartter綜合征診療中國專家共識(2023)》為題對腎臟罕見病進行了介紹,并對《Bartter綜合征診療中國專家共識(2023)》進行了解讀。

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 張磊 副主任醫師
張磊表示,Bartter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失鹽性腎病,以繼發性醛固酮增多癥伴低血鉀、低氯性代謝性堿中毒、血壓正常或偏低為主要臨床特點。

針對《Bartter綜合征診療中國專家共識(2023)》的寫作背景,張磊透露:“Bartter綜合征雖為罕見病,但在協和醫院這樣的國家罕見病診治中心并不算少見。Bartter綜合征根據基因型可分為5型,臨床表現存在顯著異質性。患者可出現早產、低血容量、室性心律失常、橫紋肌溶解、腎功能衰竭、生長發育遲緩等多種臨床情況,危害較大,早期診斷及合理治療非常必要。近年來,國內外Bartter綜合征研究已取得了長足進步,制訂專家共識旨在幫助臨床醫師制訂規范化的Bartter綜合征診療策略。”

“共識包括Bartter綜合征的臨床診斷、基因診斷與功能診斷、治療策略、并發癥管理和特殊情況下Bartter綜合征的管理等多方面內容。”張磊補充道。

張磊最后強調:“Bartter綜合征臨床表現多樣,早期診斷十分重要。同時,Bartter綜合征需要個體化治療和長期隨訪監測。”

圍術期低體溫

“過去3年,除病毒外,另一個熱點就是‘體溫’。在很多人的認識當中,37℃是人體的正常體溫。當37℃的時候,人體內的酶可以高效工作,人的身體健康才不會出現問題。” 體溫是人體的重要生命體征,在手術時全身麻醉可能導致低體溫現象的發生,對機體產生諸多不良影響。因此做好圍術期低體溫防護至關重要。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副主任裴麗堅教授以《加強科學管理,防治圍術期低體溫》為題介紹了圍術期低體溫的相關知識。

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副主任 裴麗堅 教授
對于圍術期低體溫,裴麗堅教授指出:“麻醉過程中,由于全身麻醉藥的使用可能導致血管收縮的閾值下降至34.5℃。熱量重新分布進而導致術中低體溫。”

《圍術期患者低體溫防治專家共識(2023版)》關于圍術期低體溫的定義是:圍手術期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機體核心體溫低于36℃的現象稱為圍手術期低體溫,又稱圍手術期意外低體溫( perioperative inadvertent hypothermia),這是為了與醫療為目的的控制性低體溫相區別。

我國麻醉臨床質量控制指標為患者進入手術間開始至患者自手術間或麻醉后監測治療室返回病房前核心體溫低于 36℃(連續監測低體溫持續≥30 分鐘或間斷監測連續兩次低體溫且間隔時間≥30 分鐘)。

過去10年,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牽頭開展了一系列關于體溫的研究,包括北京市及全國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低體溫的發生率超過40%。低體溫到底會有哪些危害呢?裴麗堅教授透露:“低體溫可能導致心血管事件、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升高,同時由于身體內酶的活性下降,可能導致凝血功能延長、藥效延長或發生改變,最終術中失血量增加、麻醉屬性延遲等。”

那么,隨著人類的進化,體溫已經下降至36.6℃,體溫管理目標可以從36℃下調至35.5℃嗎?裴麗堅教授強調:“2022年,北京協和醫院牽頭完成了PROTECT全球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一共納入了5 056例擇期非心臟大手術患者,研究結果提示圍術期核心體溫管理目標下調至35.5℃不增加心血管事件或手術部位感染的風險。”

針對術中低體溫應如何預防和治療,裴麗堅教授認為可以通過建立多模式積極保溫策略、創建低體溫指數、提出協和模式,全國推廣、協和標準輸出四個步驟實現。裴麗堅教授補充:“如果我們合理保溫,從患者角度,每一位患者可以節約375元錢;從醫院角度也可以節約更多的醫療資源,具有很重要的臨床意義和社會經濟意義。”

沙龍直播平臺

本次沙龍由“協和醫學雜志”視頻號、知乎號以及科協頻道、梅斯醫學、科普中國、壹生健康、蔻享學術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出。

沙龍支持媒體

中國婦女報、中國食品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中國老年報、保健時報、第一健康報、中國網國情頻道、醫學界、搜狐科技、科技導報、光明網、科學網、科技日報、文匯報、中國青年報、央廣網等。

醫學科技期刊作為展示我國科技成果的重要載體,不僅要為我國科技發展提供優質資源, 推動學術研究和學科創新發展,更要讓科技共同體共享發展成果,促進交流傳播及公眾科學素養的整體提升。未來,《協和醫學雜志》將持續為公眾帶來醫學科學領域的科普活動,共同助力科學與科普兩翼齊飛。

「直播回放」https://www.zhihu.com/zvideo/1688170578777845762

關注 協和醫學雜志 微信視頻號 觀看完整直播回放

來源: 協和醫學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