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熊,因為國人童年回憶中的一款干脆面同名而成為大家口中的“干脆面君”。該物種源自北美洲,前爪上有一層角質層,有時候需要浸在水里使其軟化來提高靈敏度,所以看起來像是把食物或者其他物品清洗干凈,故名“浣熊”。
浣熊在中國數量極其稀少,常見于動物園中作觀賞用,因為憨態可掬的外形受到大家的喜愛,很多人甚至高呼:“好想在家養一只!”
(一)浣熊可以家養嗎?
事實是,浣熊家養不可取。
首先,浣熊會攻擊人類,它的爪子鋒利且敏感,活動靈敏,在應激條件下會做出傷害人類的行為。
浣熊的爪子 圖源:央視科教頻道《神奇動物大揭秘》
其次,浣熊身上可能帶有鼠疫、狂犬病或者其他可能傳播給人類或家養寵物或家畜的疾病和寄生蟲。
所以再怎么喜歡,也不要有在家養浣熊的想法。
(二)浣熊的危害
浣熊原產于北美洲,主要分布于歐洲和北美地區,曾經因為其珍貴的皮毛被人四處追殺,險些遭遇滅絕。后來逃出皮革養殖場,開始了在歐美的“流浪”生活。浣熊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超強,因此很快在北美和歐洲地區大量繁殖。
據央視報道,歐洲目前多國正在面臨外來物種—浣熊的困擾,許多歐洲本土物種的生存受到威脅。
比利時、西班牙等國家已經將其列為外來物種,因為他們嚴重影響了本地生物多樣性:
- 浣熊會把鳥蛋和兩棲動物作為食物,導致本地生物繁殖成功率降低;
- 浣熊為了尋找食物,會經常闖入人類居住地,破壞農作物,殺害或者吃掉家禽,并在途中破壞家庭用品;
- 浣熊智力發展水平較高,學習能力強,破壞力強,且難以被馴化,可能會對人類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三)浣熊的治理
歐洲對浣熊的治理主要有以下幾種手段:
- 防止浣熊進入人類活動區,包括在泳池邊放置指壓板、在垃圾桶蓋子上捆綁繩子等,這些措施短期內增加了浣熊的取食難度,但是無法從根本上治理數量龐大的浣熊,且因浣熊智力較高,這些設施常常被破壞。
- 大量捕殺浣熊,包括用獵槍或獸籠等工具捕獵浣熊。這一舉措比較徹底,但是比較耗時費力,需要獵人的豐富經驗和捕獵技巧。
- 杜絕浣熊繁殖,即捕獲浣熊并為其絕育。這一舉措被一些人認為是比較科學的治理辦法,但是捕獲浣熊難度大,短期內無法完成。
用繩子系緊蓋子,浣熊也可以鉆進垃圾桶 圖源:央視科教頻道《神奇動物大揭秘》
歐洲的浣熊入侵是一個典型的教訓,可以提高全球對于外來物種入侵的重視程度。
我國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和海關總署于2022年5月31日頒布了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該辦法已于2022年8月1日起開始實施,要求堅持風險預防、源頭管控、綜合治理、協同配合、公眾參與的原則,進行源頭預防、加強監測與預警,統籌治理與修復。
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的管理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策略,功在當下,利在千秋。每個人更應該從自身做起,不因浣熊可愛而擅自圈養或放生,不因個人喜歡而破壞生態環境。
編譯:Dawn
審核:綠茵
編輯:Tommy
來源: 中國綠發會